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3章 未雨綢繆,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妨,大唐威震天下,難道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情報網嗎?
他們有大把的時間求證合適,如果屬實,自然是好事,如果仇夷另懷鬼胎,又何嘗不能將計就計?
秦風已非政壇上的菜鳥,也是從多方面來考慮這個事情的。當然,這不能說他不信任仇夷,只是身居高位,凡事都需謹慎以對,以免殃及家人。
秦風隆重的招待了仇夷,同時詳細詢問關於高句麗的情況。
仇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告訴了秦風。
秦風聽了連連點頭,與他想象中的差不多。
高句麗實力有限,真正困難的還是在於氣候原因。歷史上李世民征伐高句麗,也是受到了氣候環境的影響。那一戰,李世民親征,多年未指揮戰鬥,這位曾經的大唐最高軍事統帥的軍事水平,毫未生疏。領著唐朝的虎狼之師,一路攻城拔寨,破遼東城,克蓋牟城,定卑沙城,並且堂而皇之的在鴨綠江邊閱兵。這次征伐高句麗,唐軍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在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中斬首四萬之眾,自己卻僅僅只付出了兩千兵卒的代價。
如此戰績,與楊廣相比,那是天差地別了。但是最後李世民還是退兵了,在惡劣的環境下,讓高句麗的橋頭堡壘安市城擋住了前進的步伐。戰線太長,消耗過大,國亦不能無君,李世民從長遠考慮,只好帶著俘虜投降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撤回中原。此戰雖重創高句麗,收復了遼東這塊故土,讓失地重回華夏懷抱,是不可多得的大勝。心高氣傲的李世民卻因為終究未能滅亡高句麗,而接受不了這個勝果,自認為失敗。
現在正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記得歷史上淵大祚的兒子——淵蓋蘇文是直接依仗優勢兵力,將高句麗的國王榮留王殺了,以鐵血手腕穩住了高句麗的局面,聚集高句麗所有力量,化作一塊又臭又硬的石頭,來阻擋唐軍。
淵大祚雖是人物,可與他兒子淵蓋蘇文相比,卻是少了幾許鐵血之風。
史上的榮留王與淵蓋蘇文形同水火,榮留王欲行康熙刺殺鰲拜之舉,幹掉對其王位最有威脅的淵蓋蘇文。可榮留王行事不密,導致淵蓋蘇文得知榮留王的全盤計劃,並搶先出手,他藉口邀請榮留王和他的大臣們視察他的軍隊,並設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百名大臣,後又闖入王宮殺死榮留王並分屍,而且沒有給榮留王舉行葬禮。之後淵蓋蘇文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並攝政。高藏王形同虛設,兵權國政皆由淵蓋蘇文獨攬。史載,淵蓋蘇文“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馬。出入陳兵,長呼禁切”。
淵蓋蘇文攝政初期曾試圖與大唐交好,他支援用道教取代佛教,並在643年派人到唐索要八部道經。當然,淵蓋蘇文並非潛心發展道家,這一做法,只不過是與大唐改善關係罷了,因為當初他正在執行吞併新羅、統一半島的計劃,而後集合半島之力量入寇大唐。
大唐又豈是好糊弄的?政治眼光不凡的李世民深知一個四分五裂的半島更符合大唐的利益,當淵蓋蘇文發動吞併新羅之戰時,大唐正式出兵。
644年,李世民派水路500船四萬兵從萊州渡海攻平壤,陸路則發兵六萬從東北趨遼東,自己親率六軍於前線督戰。陸路上,唐軍攻下了一直頂住了隋煬帝幾次遠征的重鎮“遼陽城”,但唐軍沒有直搗平壤,而是在進攻遼陽城西南重鎮安市城時,被安市城城主楊萬春阻兩個月而未能突破。考慮到即將來臨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軍。在歸途中還是遭遇大風雪,死亡數千人,這次遠征以失敗告終。
661年,唐與新羅的聯軍攻下了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並在隨後的八年裡持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