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5章 議國策,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樣,西域並不安分,關係錯綜複雜,戰事不斷,很容易造成絲綢之路的堵塞。我大唐經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俗話說得好,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漢朝能夠開通絲綢之路,我們難道就不行?他們往西發展,我們可以向東嘛……這第二點便是航海業。製造能夠抵抗海風海浪的大船,揚帆出海。開通一條甚至無數條海上的絲綢之路……大海浩瀚,任意馳騁。天下之大,列國無數都是我大唐貿易的物件。不但可以將我大唐的文化傳播出去,還能獲得足夠的利潤。關鍵船運的人力物力遠遠要遜於陸運……”

秦風帶著幾分激揚的說著,整個大殿頓時靜寂無聲。

這打破局域的限制,開通絲綢之路是在這個時代是大勢所趨的事情。

畢竟時代在進步,思想方向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強大在繁華的國家,如若依仗著自己的強盛而固步自封,終有一日會成為過去式,讓人踩在腳下,翻不得身。

將文化傳播出去,將自己國家的特產銷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國家經濟,這是勢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經過隋末動盪之後,人口銳減,市場所需太少,很容易就進入飽和期。這飽和期的更是需要對外貿易來彌補這個空缺,重新開拓絲綢之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並不缺深謀遠慮之士,看破這一點的不在少數。先前的討論也說及此事,秦風相較他們只是說的更加肯定,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便有些駭人聽聞了。

在唐朝也並非完全沒有海上貿易,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便派遣過商船出海,但是因為科技的原因,當時的造船業遠不足以製作能夠抵抗大風大浪的大海船。最關鍵的還是上帝之眼看的那麼清楚,沒有向那方面發展往那方面考慮。畢竟在古時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國王朝的發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關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屬於偏遠地區,並非發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於江南一代。這江南都沒有發展起來,又談什麼航海?

在秦風的記憶中,江南的發展源於安史之亂以後。長達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給關中、北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百姓南遷,經濟南移。又因陸路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也順勢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王朝。他們的經濟能夠完全不受地域的影響,航海給他們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人,秦風很清楚的明白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較為陸路絲綢之路更為便利,越早發展對於國家越有利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存在著一定問題。

目前的造船技術並不發達,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都不到位,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也等於零。

即便秦風明白航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不敢貿貿然的就帶動大躍進。免得過於急進。從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災難,但是他也不能不說。不說的話,難免又要走許多的彎路,是以提議徐徐圖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驚疑不定,一陣目瞪口呆。秦風說的發展航海事業,是超出這個時期的東西。

李世民這優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這些治世英傑一個個都有些驚疑,何況是其他人。大多無法明確的從理智上判斷羅士信說的有沒有道理,無法判斷也就說不出話來了。

最終房玄齡道:“大總管為何會有此想法?”

秦風作揖回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個奇人,叫鄭和的,他是一個旅行家和商人,喜歡四處遊玩走過許多的國家。據他所說。大海遼闊,無所不達,只要有抗的起風浪的船。可以透過大海的便利,抵達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當初漢武帝打通西域。我們才知道西域之西還有廣闊的天地。這大海之東,又何嘗沒有一副天地?漢朝能夠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