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8章 以史為鑑,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史實就是真實的史,只有真實的史,才能供後人學前人之所長,棄前人之所短。魏徵抓李世民的小辮子不放,且讓史官詳細記載,不是他功利心重,而是給後人留下一段真實的史罷了。

魏徵從來想不到秦風能夠如此理智的看待史人物,心裡大生知己之心,眼中也露出一絲的讚許,站出來為挺秦風道:“陛下,臣贊同秦大總管之言,這修長城、建東都也好,挖掘運河也罷,都是利在千秋偉業的德政,但是楊廣卻弄得天怒人怨,天下百姓人人反之,對其恨之入骨。主要原因便是過於心急,不計民力,強行而為。以至於地方官員,強迫百姓沒日沒夜的埋頭苦幹。這些工程是一個個官員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計生死地勞作,踩在屍橫遍野的屍體上強行完成的,稱之為弊在當代、功在千秋亦不為過。

李世民微笑頷首。

那此迂腐的人士面面相覷,眼睛瞪得銅鈴般大,但有了杜如晦、魏徵的力挺,這些人又哪敢冒出來受到眾所唾棄呢?

“陛下,正如魏大人說的一樣,楊廣的眼中只有自己的豐功偉績,那裡能夠理解百姓的苦!臣記得陛下與太上皇說過一句話的一句話很經典……”到了關鍵的時刻,秦風故意止住不說。

李世民眼睛彎成了一條線,故作不知道:“朕說過的話很多,不知你指的是哪句話。”言下之意,他說了很多經典的話了。

秦風心下暗笑道:“陛下當時向太上皇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哦?虧你還記得,若你不提朕都忘記了。朕就說嘛……楊廣身為皇帝站在萬萬人之上,自以為能夠主宰一切,卻不知正是因為有萬千百姓在,他才能成為一國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最終會被百姓推翻。”說到最後,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戀了起來。

秦風無語至極,一字一句,甚至連停頓都與當日沒有絲毫差錯,還說什麼“朕都忘記了”。

房玄齡、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大家都知趣的沒有說話,他們這個皇帝算是難得的英主,但是有一點卻讓兩人至始至終都接受不了:特別自戀,時不時的就會誇自己幾句,讓他們都為之臉紅,當事者卻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樣。

“楊廣敗就敗在過於心急,不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不知民情、不體恤民心,前朝才有二世而亡的下場。《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故而在開發江南時,臣認為我朝當懷謹慎之心、愛民之心,一步一個腳印去執行,對於朝代開發之事,我們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終,使這項千秋偉業成為後世開發荒野的典範。”

說到了這兒,秦風總結性的說道:“‘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唐有前進途中少走彎路。”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滿朝文武露出了動容之色。

“好一個‘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此話真乃治世名言。”李世民眼中登時一亮。不知為何他對於這名言警句特別有感覺。李世民越是咀嚼,越覺得意蘊悠遠,他大為讚歎:“若我大唐官員都以此為戒,我大唐必將更為富強。秦愛卿,回頭你親筆題字,將這二十七字寫下,朕要將這二十七個字掛在皇宮太極殿的正殿之上,朕要讓所有早朝官員引以為戒。”

秦風有些汗顏,但也坦然接受了下來。

這本來是李世民的警示名言,但此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都等到發生以後才警覺過來,可事情都已發生,警覺又有什麼意義?唯一的作用無非是亡羊補牢,至於為時未晚,那是屁話。

在怎麼為時未晚,失去的羊都不可能回來,更何況在國家大事上失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