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6章 屠刀所向,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位執掌軍國大權的大對盧。他親自領兵與楊廣對決遼東第一線,牽制住住了楊廣六七十萬大軍,確保遼東最前線不失。論及作用,淵子游完全不輸乙支文德。可乙支文德卻一戰封神,成為高句麗的救世主,威望遠在淵子游之上,嚴重威脅高句麗第一世家淵氏的地位。引起了淵子游的不滿。

乙支文德爭不過淵子游不得不選擇退讓,提前歸隱。

“乙支文德十分推崇姜太公,與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在歸隱時他深居簡出,據末將所知,他所謂的歸隱只不過是一個名義罷了,這期間,他與高句麗的一些將領、權貴卻從來沒有斷絕往來。”

侯忠冷哼一聲,補充道:“乙支文德就是一個沽名釣譽之徒,他以為高句麗培養下一代人才不由,令他曾經的屬下輸送了一些資質出色的子弟給他培養,以師生的名義掌控著高句麗的部分軍隊。若非如此,就憑他那狗屁‘軍神’之名怎能讓人信服,他又怎能夠在短短的時間裡召集了如是之多的軍隊,並且讓人心甘情願的把軍權交出來?從其推崇之人,與其作為來看,乙支文德是個善於把握時機的梟雄了。他痛恨一手遮天的淵氏,事實上,卻非常羨慕淵氏,也向往著那種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權勢。榮留王高建武走投無路的逃到國內城,對乙支文德立馬啟用,乙支文德透過兩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仗,再次奠定了軍中獨一無二的地位,便是高建武亦遠遠不如。”

“種種變化說明高建武離漢之獻帝為時不遠矣!而乙支文德也正一步步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接下來,他應當是排除異己,為與淵氏的博弈而打牢根基了。”

秦風看著相互補充的楚懷忠、侯忠,心底暗贊:“都是人才……”隨即又是滿心的感慨暗忖:“楊廣擁有最穩健的根基,擁有最充實的國庫,擁有最好的文臣武將,可偏偏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吹噓。”

秦風說道:“榮留王高建武也非庸主,只不過他生不逢時,繼位於高句麗交困之際,他在當政之初也曾勵精圖治,努力彌合與大唐王朝間的關係,亦收到了很大的成效。然而,因為大唐令其拆毀隋陣亡將士京觀,給了榮留王一個錯誤的訊息,認為我大唐有為前朝雪恥復仇的意圖,而驟然改變了對唐態度,尤其是修築千里長城的夢想,未來定然會斷送了其前期挽回和緩和與大唐王朝關係的成果,造成了高句麗與唐的相互猜忌和罅隙的深化。高句麗內有權臣掌控兵權,外有百濟、倭奴的使壞,內部在存在著內奸,已經沒有半點退路可循。同時,高建武在拆毀京觀上的猶豫不絕,給得了‘軟弱’之名,也給予了淵氏攻訐的藉口。淵氏在軍中、民間推波助瀾,敗壞了高建武的名聲,以國君軟弱無能為由,在百濟、倭奴暗中協助下,以雷霆手段起兵謀反,故而,高建武才有了今日之禍。”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高建武吃了淵氏的大虧,對乙支文德定然有所防範。而乙支文德又是梟雄式的人物,兩人遲早會爆發一場權力歸屬之爭。乙支文德是高句麗人心目中的定海神針,他得以*****是得益於他曾經的輝煌戰績,為了讓他的形象繼續保持,繼續得到軍人、民眾的支援,一旦在權力之爭中勝出,哪怕局勢再萎靡,乙支文德也不會與我大唐為善。反之,高建武則有這個可能。故而,為了大唐的利益,乙支文德這個人不得不除。”

秦風提到京觀時,楚懷忠等人心裡非常難受,有些默然的點了點頭。

當年楊廣三次征伐高句麗,用兵之眾、耗資之巨,在中國千年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尤其是第一次出征,規模之大,可稱冠絕華夏,根據史料記載動用兵力二十四軍一百一十三萬餘,大軍綿延四百公里。

要知道對外戰果最輝煌的漢唐明,漢擊匈奴,唐滅吐谷渾、東西突厥、高昌、高句麗,明徵漠北出兵數至多不過二三十萬餘,比之楊廣遠遠不及。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