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4章 釋疑解惑,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精光,可是從大局上說,我也知道這是萬萬不能的。”
“大將軍說到我們心坎裡去了。”楚懷忠感慨道:“眼見以前的仇人逍遙快活,我們恨不得與他們同歸於盡。可是,不行啊。我們死了不打緊,數萬老弱病殘怎麼辦?誰來照顧?”
“我理解大家的苦衷。這活著,比死去更加需要勇氣。”秦風這句話,讓這些流落在外的同胞們心裡暖洋洋的。
“理解萬歲”這四個字,或許是大家共同的心聲吧。
“還有一句話,想必諸位也是深有感觸。”
眾人聽罷,仔細的聆聽了起來。只聽秦風繼續道:“理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的,理想與現實衝突時,人們不得不屈服於現實,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眾人默默點頭,他們的情況就是這樣子,正如楚懷忠剛才說的一樣,他們不得不屈從於現實,而放棄了復仇的理想。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同樣如此。個人有個人的無奈,國家也有國家的苦衷。”這句話是秦風要說明的重點,其他一切不過是鋪墊罷了。
楚懷忠等人心裡確實有疙瘩:高句麗一分為二,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大唐為何不抓住這個千古良機?他們不理解。
所以,秦風就讓他們理解,不然,就無法做到精誠合作。誤會解開了就不復存在,人與人、兄與弟、夫與妻往往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最終弄得不可開交。既然楚懷忠等人心有疙瘩,如不去開解,很不利未來的行事,故而,秦風才未雨綢繆。
聽到秦風這般說,楚懷忠等人若有所悟,似乎也理解秦風所以表示的是什麼意思了。
秦風道:“滅高句麗,為百萬同胞復仇,眼下是千古良機,這是朝中的共識,大唐現在也確實有實力覆滅高句麗,陛下與朝中眾臣也知道以後要殲滅一個統一的高句麗的代價比今天高出無數倍,可為何沒有興兵呢?是大唐王朝不想為前朝將士復仇嗎?還是大唐王朝太過仁慈?”
兩個問題:毫無疑問的問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去了。
是啊?這是為何?
楚懷忠、侯忠等人均是直愣愣的盯著秦風,等著他去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都不是!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爾!我說一組數目,大家就會明白陛下的苦衷了。據史書記載,大業五年,全國戶數1000萬左右,每戶五口計,總人口5600-5800萬左右。大唐統一天下之初,經統計,發現經過亂世的巨大消耗,全國僅為200多萬戶,每戶五口計,總人口1000萬左右。”
“我的老天!”
“五千多萬人吶,沒這麼沒了。”
……
一陣倒抽寒氣的聲音過後,平靜的議事廳裡頓時騷亂了起來。
秦風不理會大家,繼續道:“打仗打的是什麼?是人口、是錢財、是糧食。沒有人口就沒有士兵,沒有錢糧,就無法供養軍隊。”
“現在世人謾罵楊廣,將楊廣貶的一文不值。但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理清他的每項政令即可知道:這楊廣並非一無是處。他能力不差,只是沒有看清天下的本質。前朝經過大亂之後,民心思定。文帝楊堅極擅斂財,國庫雖然充裕,卻是典型的國富民弱。面對如此局面,作為一國之君,首要做的是讓百姓也跟著富裕起來。可偏偏楊廣野心太大,雄心太廣,直接給自己的年號定為‘大業’,意圖成就一番大業。可惜好高騖遠,不但沒有好好的治理國家,讓百姓富裕起來。反而連續不斷的壓榨民力,悍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也直接導致了大隋王朝的滅亡。”
眾人認真的聽著,這議事廳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楊廣時代出生的人,他們比秦風更加知道楊廣的政令,故而,一些老誠之人,對於秦風的這番話是極為贊同。
平心而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