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3章 世人分黑白,往來爭榮辱,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員、名士的意見匯總,都看過了吧?是否有理,可能駁斥?”

李素拿著當笏板的扇子,拱手正色:“回稟大王,駁斥談不上,大家都是一心為國,當同舟共濟集思廣益。諸位同僚之言,我都擇其緊要看過了,有些確有可取之處,可以吸納補充到新法裡,但大多數假設並不足慮。”

這番話就說得非常有風度大度,而且實事求是,並沒有王安石司馬光之流的斬盡殺絕不講理。

劉備點點頭,就轉向代表蜀郡貧困地區的名士代表楊洪:“既如此,你且先向右將軍陳述你們的擔憂。”

要說楊洪這人,李素之前也見過一面,還去他家做過客。他來自青城山區邊緣的都安縣,也就是都江堰那一帶。

而歷史上劉備入蜀後曾經把蜀郡拆分為蜀郡和汶山郡,汶山地區就是青城山以西的山區,比較窮一些。現在雖然還沒正式拆成郡級單位,但當地的經濟風格已經跟蜀郡的成都平原部分頗為不同了。這些貧困山區的意見確實應該兼顧。

而楊洪歷史上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在漢中之戰,當諸葛亮面對劉備的求援時,楊洪建議諸葛亮:“此何時也?無漢中則無蜀,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也算是個忠於漢室之人了,後來諸葛亮執政後封為蜀郡太守。

此刻,只聽楊洪誠懇地建議道:“大王,這租庸調法所定的新稅率,我們汶山諸縣上下士紳並不敢有異議,刪繁就簡名實相副,也堪稱善政。

只是此法允許錢幣、蜀錦與納糧隨意兌換,百姓繳納什麼划算就繳納什麼,看似是惠民之舉,防止百姓因為換錢而被盤剝,實際上卻有可能傷農,不可不查!

右將軍每自比管仲,不會不知道春秋時管仲衰魯之策吧?魯人擅事農桑、織魯縞,管仲便建議齊桓公鼓勵齊地士紳穿魯縞、又嚴禁齊人自營蠶桑,哄抬縞價,誘惑魯人棄梁粟而專事蠶桑。兩年之後,又禁止齊國再買縞賣米,使魯糧盡幾乎亡國,成為齊之附庸,殷鑑不遠吶!

如今百姓繳稅可以完全不納糧,那遇到蜀錦漲價的年份,他們還種什麼糧?要是蜀錦兩年三年持續高位,百姓定然毀田種桑,甚至這種蜀錦價格的虛高完全是可以由諸侯誘導的——

比如劉表或者袁術、孫堅知道了大王行租庸調法之後,他們最可能的做法就是利用長江商路,高價瘋狂收購蜀錦,哄抬錦價,益州百姓一旦瘋狂織錦,不用三年就會糧荒。

而且蜀道艱難,運錢、錦等價高輕便之物易,運糧米等大宗沉重之物難。到時候就算想從荊州買糧,就算荊州的諸侯沒有抱團不賣,我們的運力也不可能支援從荊州運糧養活蜀郡數百萬人口……”

楊洪說來說去,其實主要就是個糧食安全的問題。

當然他最初還是說了幾句吹捧李素和劉巴的好話的,也承認了李素的本意是“防止百姓被盤剝”。

這一點必須稍微解釋一下,那就是漢朝幾百年來收銅錢的算賦,這項制度其實也是很盤剝百姓的。

因為百姓如果不經商只種田,手上是湊不出銅錢只有糧食的。所以一旦到了繳稅季節,為了強行湊一百二十錢交人頭稅,百姓就得再費一番手腳賣糧。

而眾所周知,兩年年的封建社會,只要存在“農民非賣糧湊銀湊錢繳稅”這個剛需,那就一定會出來囤積居奇的奸商趁著百姓集中賣糧的時候壓低糧價,多宰百姓一筆。可能百姓要拿出相當於兩百錢甚至更多的糧食,來換回實打實的一百二十枚銅錢。

而李素和劉巴的“允許錢、錦和糧自由兌換”,對於緩解這個問題絕對是大有好處的,哪怕是政敵都得承認,楊洪這樣的善意提建議者就更得承認。

因為錢錦互通之後,百姓雖然沒錢但百姓也可以自己織錦,自給自足就可以湊齊一切稅賦所需,也就不用去商業交易被差價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顛覆戰國之魏國

水動

穿越:天下第一當贅婿

烏拉超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