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8章 逐出師門,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個半月前,從益州去荊州,李素從成都出發算起,一共也就行船走了不到十天。而這次的逆水回程,卻要整整二十多天。

尤其是透過長江三峽的那段,還得有縴夫拖航輔助。自從三年前關羽拿下夷陵郡開始,劉備陣營就一直派人治理三峽航路。

在沿線山區凡是稍微有小塊平坦的地方、可以開發梯田的地方,都儘量開發梯田、安置移民蜀地的失地佃農來附近耕種。不但政府提供耕牛和農具,也不收租子不收戶調,只要每年給政府拉兩個月纖,以勞動力抵償租稅。

可以說,這些地區的山民,是漢中王治下最早享受到租庸調製改革紅利的,只不過他們沒法選交“租”或者“調”,只能強制承擔“庸”。

李素本人雖然是這一切的規劃者,可畢竟往年他沒有親自出蜀,所以至今才第一次親自享受到三峽縴夫的服務,體驗還挺新奇的。

經過秭歸縣的時候,在碼頭停靠稍歇,順帶瞭望草草觀察一些民情,李素還意外發現了一些挺新奇的管理手段。

原來,他是在碼頭上看到了一個舉石墩子和石頭槓鈴的考核點,有郡兵在那兒執法,給一群群的縴夫測試力氣。

李素只知道後世到了宋明那些朝代,量化管理比較嚴謹的情況下,徵兵會考核體能,但沒想到當縴夫服徭役也要考核體能,就讓他的親隨過去問問情況。

親隨回來之後,稟報說:“將軍,這是新上任的夷陵郡守董和,兩年前想出來的法子,當時他還是郡丞。據說是民夫拉縴服役,有些時候喜歡出工不出力,往往商船糧船路過,受力不勻,還容易出事故,當初趙將軍就處分過一些人。

後來董太守就搞了‘包船制’,定了多少石載重的船需要配幾個縴夫,全部算過,確認無誤,還考定了每個標準成年縴夫該出多大的力。以此為準,凡是能用麻繩吊起四百漢斤重石頭的,就算合格。

合格的縴夫,才能按照每年只徭役兩個月、每天五個時辰核算。如若不合格,還有三百漢斤、兩百漢斤的石碼可以吊,那些民夫就得按每年三個月、四個月服徭役,或者是每天的服役時辰數延長。力氣超過的也有獎勵,能拉起五百漢斤的,每年減十天服役期。”

李素聽了,覺得頗為有趣。

史書上對董和的記載,只有“治理郡縣,治績斐然”幾個字的評語,但沒什麼詳細的內政舉措記載。還不如他兒子董允詳細,好歹後來列入了“蜀漢四相”。

沒想到他管理勞動人民的績效考核手腕還挺人性化的。四百漢斤才一百七八十斤,就算古人營養不良力氣小,應該也都搬得起來。後世明末鄭成功立的募兵石,還有兩百三十多斤呢。

李素只是隨口問道:“那要是能拉起六百、七百漢斤的呢?也直接每多一百斤減十天徭役期?這得按比例算、不能直接減吧?否則拉起一千斤的豈不是直接不用服徭役了。”

那個打探情況的親隨笑著答道:“董太守的演算法一開始是不對,被力士鑽了空子。所以後來改成拉八百斤的服徭役一個月,超過八百斤的直接可以當郡兵,入伍就當伍長。前兩年這些力士都是送去趙將軍那兒,今年開始是送到周校尉的夷陵城。”

都已經能拉起八百漢斤,在漢末算大力士了,還服什麼徭役,直接拉去從軍吃皇糧了。趙雲也好,現在的周泰也好,都是很歡迎這樣的兵源入伍的。

“這董和治理地方還是有一套啊。”從秭歸休息好了、換了一批縴夫再次啟程透過巫峽,李素一路上還在感慨地方上的治理效果。

……

一行船隊六月十五從巴丘西行,十九日入的三峽,二十八日才抵達永安,七月初二回到江州。

後續還要七八天時間才能到成都,不過抵達江州之後,李素已經可以分出快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龍飛鳳翔

三水浪人

北朝南國

江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