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7章 胸甲騎兵,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夏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是一錘一錘一片一片冷鍛出來的,號稱強弩五十步內都射不透。要說產地吧,倒是跟如今的益州相去不遠——後世的“青唐羌”,就是此前劉焉徵募“青羌兵”和“叟兵”的蠻夷地區。
但冷鍛需要更好的鋼材胚料,漢末優質鋼材不足,生鐵熟鐵直接冷鍛就砸裂砸碎了,所以李素規劃的時候,最初沒有考慮,寧可先把鐵料燒紅再鍛。
將來能不能搞水力冷鍛,還得看技術的積累與磨合。因為冷鍛對錘子的結構和發力要求也更高,最好是跟液壓機一樣壓力大、錘頭慢慢下壓,而不是靠衝擊力猛衝,猛衝是會砸斷的。李素估計他目前的技術,搞出來的錘子最多也就二三十噸的鍛力,未來最大也不可能超過五十噸,充其量就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大航海時代的工業水平了。
錘子大了,還有個麻煩就是不適合鍛數量眾多的小件,只能是粗放型地直接鍛大件,減少加工次數,這才有了關羽看到的那個奇怪的弧形大塊鐵甲。
諸葛瑾在旁解說:“伯雅兄說了,這叫胸板甲,簡稱胸甲,給步卒穿的話,還是有些累贅,行動不便,但是給只在馬背上衝鋒作戰的重騎兵使用,防護效果卻是很好。
這水錘鍛力強大,鍛出的鐵甲極為緻密堅實。鐵片厚可兩分,蹶張弩抵近到二十步都射不透,除非是床子弩才行,那也得五十步內。”
諸葛瑾展示的這種整塊胸甲片,其實就是李素設想的、模仿後世17、18世紀西方胸甲騎兵的甲。
李素一開始其實設想過用水力鍛錘鍛造16世紀的全身板甲,也就是文藝復興末期完全體的那種米蘭全身甲。但後來發現太複雜了,大鍛錘搞細微末節的小片甲板根本沒有效率提升,而且造型和工藝也不行,沒有工匠會造板甲那種靈活的關節。
所以,他才退求其次搞胸甲。別看歷史上整塊胸甲的出現時間比米蘭全身板甲晚了一兩個世紀,但其工藝難度反而是極大降低了的,非常便於量產。
胸甲的崛起,是因為黑火藥火繩槍的普及,傳統全身板甲即使做到30公斤重量、兩三毫米鐵皮厚度,也扛不住火槍彈,再加厚就走不動路了。
所以西歐諸侯就放棄全面防護,改成只給重騎兵護住胸腹,但厚度加到五毫米,可以防住同時期的手槍彈。就胸口這麼一塊鋼板,便有接近15公斤的重量。
李素現在不需要面對手槍,只要防住蹶張弩和腰引弩,可以再輕薄一點,一片胸甲大約40漢斤(10公斤)
“原來是這麼用的。可有已經鍛好冷了的,容我試試。”關羽聽得興致盎然,立刻要求拿一塊冷卻了的穿穿看。
諸葛瑾在旁邊給他找了塊試作品,關羽穿上後覺得很不舒服,不過既然說是騎兵用的,他決定上馬再充分測試一下,這次覺得倒是好了點。
諸葛瑾連忙解釋:“這塊畢竟尺寸不適合將軍,臨時綁紮也不好,未來是要分幾批大小尺寸,肩膀用皮帶捆紮,或者直接鑲嵌在皮甲外面,等於是放大了數倍的護心鏡,那樣就舒服些了。”
關羽下馬搖搖頭:“那也只能持槍衝鋒的騎兵能用,想要馬上彎弓射箭的絕對會礙手礙腳。”
關羽雖然不怎麼會騎射,但他懂還是很懂行的。
“所以不會給烏桓突騎用的,就是給近戰重騎專用。”諸葛瑾笑著解釋,“伯雅兄當初想到這個法子時,就說把我軍重騎的鐵甲都騰出來,武將依然穿玄甲,重騎兵穿鐵胸甲,把目前重騎兵用的鐵札甲讓給高順,未來擴建陷陣營。
札甲的造價伯雅兄說他也沒辦法大幅度降低,幸好我軍入川之前就有一兩千鐵札甲,後來十常侍之亂時,伯雅兄帶吳中郎他們離京,又從京師武庫得到兩千鐵甲。聽說將軍這次討董歸來,也繳獲了一批胡軫與呂布軍精銳的甲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