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章 南中真正的經濟價值,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跟其他普通外地遊客一樣感慨一番:“伯雅這封地真是好地方啊,他也真會挑地方營建別院,名為公務,實則兼顧享樂,這人呀……嘖嘖。”

推開“研究所”的大門,關羽也不用跟李素客氣,直入內堂,也沒人會因為保密攔他。

見到李素後,關羽就開門見山,把他改良鐵胸甲、要求加上後護心鏡和護腿的建議說了。

李素也非常乾脆,停下忙碌洗了洗手,表示可以整改:“沒事兒,可以慢慢試嘛,如今皮甲產能不足,本來就沒往上縫呢,還可以改。

我本來就是打算先鍛造一些甲片零件存著,等今年疏通南中商路之後,多取南中獸皮,增加皮甲產能,然後再打造成品。南中犀皮、象皮、鼉皮(鱷魚皮)產量頗豐,質地也比北方燕甲用的牛皮更為韌實,都是造甲的好材料。”

這一點也不是李素的創新,因為歷史上諸葛亮平南中,徵調到的主要戰略物資,除了金銀珠翠這些貴重品,主要就是獸皮、生漆、馱畜、硃砂。

南中的熱帶猛獸皮革資源是後期蜀漢主要的優質皮甲來源,而南中的馬匹雖然不善於平原賓士作為戰馬,卻馱力強大,適合山地運輸。李素既然熟悉三國志,能抄的答案肯定不會放過。

而且他去南中要的東西,肯定比諸葛亮還多得多,後世雲南昭通和貴州六盤水一帶,是著名的優質煤礦產地,比四川的煙煤好得多,含硫量也低。這些地方折算到漢末就是朱提郡和建寧郡交界,朱提縣以南的塗水兩岸山區,屬於比較容易外運的,

漢末其實已經有工匠小範圍用煤炭而非木炭鍊鐵了,之所以不能推廣,就是因為各地煤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優質地硫無煙煤的話,就不能鍊鐵,否則硫反而會降低鐵的質量。

所以李素當然要去征服,他辛辛苦苦打通瀘水和塗水的航運、讓國淵屯田治理航道,為的就是這些利益。

漢末全盛時期,全國的鋼鐵年產量也不過一千噸,隋唐巔峰期大約在一千五百噸,相比於漢末的進步,主要是靠灌鋼法。

而北宋的鋼產量一下子躍升到全國年產三四千噸,主要原因就是到了北宋的時候,工匠們終於普遍琢磨明白了“什麼煤含硫低,哪些煤礦的煤可以大規模用於冶煉鋼鐵”,從而把煤鍊鐵普及了,這一下子就能達到前一個朝代二點五倍的鋼鐵產量。

換言之,李素入蜀的時候,根據他查詢的劉焉任期內的檔案,整個益州的年鋼鐵產量大約摺合後世二百噸。

他要是能弄出朱提郡、建寧郡的優質無煙煤礦,在其他冶煉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增加“推廣煤炭鍊鐵”這一個變數,把益州鋼鐵年產量從兩百噸提到五百噸還是有戲的。

多出來的三百噸鐵,造工具造器械造鐵甲,豈不美滋滋。

一塊鐵胸甲算上損耗,準備十五公斤鐵料鍛打。三百噸額外的鐵,大致等於兩萬片鐵胸甲的消耗。就算只分出其中一小半打造兵器鎧甲,那也有好幾千套了。

這些話,李素一時也不好全部和關羽說,所以他只是畫了個大餅,讓關羽知道“目前的建設都只是試點期,沒到大規模推廣。一切的大規模生產,都要等南中的物資源源不斷運來。”

關羽原本對於地理不是很理解,聽了這番大餅,也躍躍欲試起來,紛紛表示願意讓高順的陷陣營也去南中見見世面,到時候甚至可以以戰代練,讓新編入陷陣營計程車卒多見見血——就當他們擴軍所需的鐵甲,是自己去南中掙來的。

李素連連勸阻:“雲長不必擔心,有的是機會。南中不服,必須討伐。但道路險遠,同樣不能出兵太多。到時候我打算讓士卒跟隨運糧船隊輪替上前線,多練點兵,又兼顧軍需損耗。反正有機會一定會勞動雲長、翼德的。”

李素提到的“讓部隊隨運糧船隊輪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龍飛鳳翔

三水浪人

北朝南國

江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