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0章 千金市骨諸葛亮,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到明顯超出正常寬度數倍的,自然也就會驚訝。
這個時代的絲織品和麻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布匹比後世的窄很多,一匹都只有一尺八寸寬,做一套長袍還得好幾匹布料拼接縫合而成。包括貴如李素、關羽,他們身上的衣服都有很多接縫。(有些比較還原考據的古裝劇上還可以看出來,織錦都是很短的一卷一卷)
所以歷史上,唐末時期的成語典故“天衣無縫”才顯得那麼難得。因為直到唐朝,再富貴的人衣服都是幾匹布拼起來的,如果誰能做到渾身袍服主體部分用一整塊布料做成(不算袖子)不需要縫製拼接,那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奇蹟。
這個“一尺八寸”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正是因為織女們被牽引緯線的投梭動作所制約——
在飛梭發明之前,織布織錦的投梭動作,是左手把梭子交給右手,然後用擋尺把緯線並緊,再腳踏提縱經線的踏板交替一次,把這跟緯線夾緊了,再右手把梭子交回左手,把緯線返向牽引回來,如此重複。
所以,一尺八寸這個標準,其實就是這個時代成年織女兩段前臂的長度、加上大半個梭子本身的長度。你造織機的時候要照顧個子矮小、手臂很短的姑娘,權衡下來最終就只能造那麼寬,否則就夠不到了。
後來唐宋之後,倒是有一段時間弄出過“雙人大織機”,也就是兩個女人合作,一個坐著踩經線踏板、並負責右側的投梭。另一個人從左側彎腰把身體伸到經線提縱開口裡,把梭子拿回來。
這樣布匹的寬度能夠達到一個女人從腰到手舉過頭頂的高度,也就是五尺多。織出來的布倒是寬了三倍,但人力也要消耗兩個,而且彎腰撈梭子那個女人非常累。相當於每織一根緯線就要做一次仰臥起坐的勞動強度,一天干下來幾千次彎腰,幹不了多久就腰肌腰椎不行了,也就沒有推廣開來。
歷史上,西方的紡織技術也是差不多的,一直到17世紀末,飛梭的出現,讓梭子牽引緯線的動作不用再“左手交右手、右手交左手”,而是直接用彈性勢能和鎖宕機關把梭子彈來彈去穿梭緯線,織物的寬度就大大提高了。
當然了,真正穩定的飛梭是用金屬彈簧的,不但射程遠,穿梭速度也快得多。
諸葛亮如今沒有金屬彈簧,所以他按照李素交代的研發目標,想到了用類似弓弩的彈射蓄力結構,用筋腱弦射梭子,梭子的彈射移動速度還是比較慢的,談不上“飛”,跟人手的遞送速度差不多。
另一端則是一個類似諸葛連弩控制發射節奏的機擴,接到梭子就能暫時鎖死,再按一下才能彈回來——實話實說,要不是諸葛亮的腦子能想出“連發控制機構”,這種自動接住梭子再彈回來的設計,別人是壓根想不到的。
只能說年輕人雖然沒有經驗,但腦洞比較大,想象力比較豐富吧。如今的諸葛亮,論政治經驗依然是談不上的,畢竟年輕,但偶爾靈光一閃鼓搗點小創意,經常能讓李素這種被技術偏見限制住了思路方向的成年人都意想不到。
他加入弩梭後的織機,能把人手從交遞動作中解放出來,也就擺脫了“射程”的束縛。手腳同樣工作量的情況下,織的織物從一尺八寸提高到五尺,直接就接近三倍生產速度了。
諸葛亮當著大夥兒的面試著往復彈射了幾十次,梭子都被準確接住、再次彈出,非常穩定。看樣子可以推廣。
當然,新紡織機的造價也會提高,光是主機材料成本,也要提升到接近原來的三倍。除了主機之外,類似弓弩的彈射、卡死、上弦結構,這一套下來,成本也跟造一把軍用輕弩差不多。
也就是說,多花一把弩的造價,可以節約兩個織女的人力。
而且,之前繅絲/紡紗環節,因為新的水力繅車投入使用,效率本來就要提高好幾倍,現在織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