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1章 讓蜀郡百姓也賺幾個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諸葛亮機緣巧合幫忙搞定了飛梭彈射結構,李素“充分開發都江堰水能動力、提升蜀地工業產能”的種田計劃,也算是初步湊上了形成閉環的最後一塊短板。

水能的利用,涉及到碾磨糧食、鍛造、繅絲、紡織。其中碾米只是為了解放女性勞動力的,算是配套,本身不產生多少額外GDP。

所以這個計劃的核心遠景,大約就是“事成之後,讓蜀地的冶金、紡織業產能提升兩到三倍”。而這個實現的過程,李素也初步跟甄家的人,以及諸葛亮計算過,會比較漫長,或許要一個“五年計劃”才能完成。

主要的困難還是缺乏“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資本,這個時代沒那麼多金融工具,有錢也沒有足夠的剩餘勞動力瘋狂搞建設。

一臺新式織機或許每年能在人力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多織出兩匹寬幅蜀錦。但機器本身的造價,可能也要三四匹寬幅蜀錦或者說十匹老式窄幅蜀錦的成本——手工業經濟時代,任何機械造價都是昂貴的,需要大量熟練工匠的投入。

而且織錦還要算其他原料成本,所以初步估算下來,每臺機器的造價要織錦三年才能回本。第四年才能有“剩餘價值”去實現“擴大再生產”,按照馬聖的經典演算法,那就是“每隔三年可以擴大產能翻一倍”。

織錦、繅絲是如此,鍛鐵和碾米的回收週期差不多也是這個速度,一切新生產工具本身的投入,短則兩年半回本,長則五年回本。

算下來回本最快的還是磨坊,主要磨坊可以幾乎無人值守每天十二個時辰連續磨連續開工,任何輔助生產的自動化設施,肯定是開工時長越長賺回本越快。996比正常工作制快,007最快。

相比之下繅絲的水車是回本最慢的,因為女工沒法通宵幹活,就算兩班倒,後半夜精力不濟毛手毛腳容易接斷絲。而且繅絲接繭的活兒對照明要求很高,還得點很多油燈開夜工,太不划算了,還不如讓水車浪費幾個時辰空轉。

李素的規劃能力和良心,終究不如19世紀末的黑心資本家那麼黑。

……

看完機器之後,李素跟諸葛兄弟、還有來看熱鬧的關羽,就這麼瞎扯淡閒聊展望了一番,聽得其他眾人都是熱血沸騰,覺得足兵足食、富國強兵指日可待。

諸葛瑾相對謹慎,爽完之後也忍不住問:“那這種新式器械能夠一直這樣擴大生產下去麼?等蜀郡百姓都用上之後,有餘錢,是不是能推廣到犍為和廣漢呢?”

李素也被問得稍稍有點冷靜,略微一想,就敏銳地抓住了一個瓶頸因素:“也別太樂觀,寬幅弩梭織機,這個東西是可以繼續擴大生產的,因為它不依託水利設施。但弩梭最大的瓶頸在於全國的牛筋產量。

桓靈年間,全國牛隻宰殺嚴控,每年的牛筋只夠生產幾千柄腰引弩、蹶張弩。咱蜀地地處南方,沒有草原大規模養牛,百姓的耕牛又不能濫殺。只有指望從南中獲取滇地牛馬,以及其他筋腱強韌的猛獸補給。或者是透過秦嶺蜀道,跟北方羌胡經商大量買入牛筋。

而其他鍛鐵、繅絲、碾米,都是依託都江堰水利才能建造的。未來的上限,就是把從都安到郫縣的岷江六十里沿岸、每隔二十丈立一部大水車,兩岸都算上。

郫縣到成都水流趨緩,衝力不足,那四十里江面只能減半折算,相當於都安這邊二十里。而且都江堰隔出的岷江支流灌渠較多,幾道主要支流水流也可利用,這些都算上,我們算他等效於兩倍的岷江……

全部算上,八十里的江岸,一百六十里的支流岸,兩側都算上,最多排兩千部大型水車。每部折抵婦人三十人的人力,而且可以持續不斷作業,讓女工輪班,一車抵七八十人力。兩千部大水車,就是十五萬農婦的勞力。

按照目前的舊式勞作,繅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龍飛鳳翔

三水浪人

北朝南國

江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