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9章 雖不中,亦不遠矣,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什麼希望。不搞技術革命,其他都只是修修補補,只能是死中求活。

同時,因為是守城戰,不用考慮士兵的機動性,弓弩手都不用挪窩陣地,站樁輸出就行了,關羽甚至可以讓弩兵們都穿上沉重的鋼質胸甲和鋼盔、嫌重就砍點原木放在城頭上,讓弩兵當凳子坐著放箭。

這種打法,倒是頗似後世一戰時期、德軍一度給固定火力點的重機槍手穿過八毫米後的鋼甲、但因為鋼甲太重,就讓機槍手坐著打。

袁紹的弓弩手在對射過程中,死傷七八個,才有可能交換射傷一名關羽麾下的弩手,而且因為重甲的保護,除非是射中臉或者脖子正面,否則絕大多數都只是輕傷。

消耗戰就這樣打了三天,到六月二十八這天時,諸葛亮在下午戰罷收兵的時候,巡視戰場,忽然發現了一些問題——諸葛亮敏銳地注意到,沁水的水位有明顯的下降了。

畢竟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擅用水火等自然之力協助作戰的神機妙算之士,沁水又兼了野王城北側的護城河角色,他很難不注意到水位的變化。

不過,諸葛亮倒是沒想到荀諶會異想天開地建議袁紹讓沁水改道、確保破城後把關羽諸葛亮全軍滅殺防止突圍。諸葛亮還以為袁紹軍只是在堵河蓄水、等將來水多了後直接放水淹城。

對於放水淹城,諸葛亮當然是不怕的,因為野王城卡住了沁水,野王以東的上游,袁軍是沒有戰船的。將來就算野王被淹了,關羽有船隻的優勢,直接坐船棄城逃跑不就行了。

但是,諸葛亮敏銳地注意到一個別的異常:袁紹軍如今是對著野王城的東南西三面都團團合圍、瘋狂打造全面完備的攻城器械,那架勢完全就是要每個方向都主攻,沒有佯攻。

但如果袁紹是要放水淹城的話,這樣的準備就有點過了,因為水位暴漲之後,城東城西也有可能被淹沒一部分,造在城外那些投石機陣地不也被淹了麼?

所以,正常的做法,應該是袁紹在東西兩側只設定圍堵營地,或者即使造重型攻城武器,也該是可以機動的,而非固定式。在城南則全力造最重型的攻城器械。

“莫非袁紹的決水淹城計劃要醞釀很久?他在城東上游蓄水要蓄上十天八天的?所以才覺得為了中間這段時間的強攻、分攤防守方兵力,額外多造一些將來要被淹掉的東西也無所謂?”

諸葛亮心中忍不住如是琢磨。

他哪裡知道,荀諶壓根兒沒打算放水淹到城下,他是打算把沁水直接引走。既然城下到時候無水,袁紹當然不怕淹到自己人了,更不怕自己造在低窪處的攻城武器白費。

而沮授也完全沒往這個方面評估風險,則是因為這些風險都是臨時新制造出來的,原本不存在,他也沒來得及面面俱到照顧到這兒。

諸葛亮想明白之後,當晚就立刻向關羽彙報,把自己的分析都說了。

關羽當時依然在秉燭夜讀春秋,聞訊放下書卷,捋髯眯眼,暗露殺機地說:“袁紹想用強攻麻痺我們?同時配合水攻、萬一強攻不奏效就放水淹城?諸葛賢侄,能大致估算得出,袁軍築壩攔河的位置,在野王城上游多遠麼?”

諸葛亮開啟他自己製作的地圖,圖上作業一算:“應該也就在上游二十里,如果算陸路直線距離的話,不過十五六里,因為中間這一段沁水河道是先往北拐再往南拐回來的。”

關羽摸著鬍子奇道:“怎麼算出來的?”

諸葛亮往圖上一指:“沁水在野王以西直線十五里外,有個拐點先往北拐。我軍在此駐紮與沮授相持半年,我早就把周邊地理勘測清楚了。

那處拐點南邊有一小丘,阻住了河水,但實際上只要把小丘挖開一個口子,河水就能往南傾瀉到南邊的窪地蓄起來。

如果水位再高的話,甚至還有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一塊封地,逆襲全靠苟

一品大金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