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1章 棋盤直徑三千里,一子牽動十四州,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則是反過來,是袁紹有宋義之懦,坐視秦滅楚而後攻趙——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楚’,其勢必舉‘楚’。‘楚’舉而秦強,何敝之承!”
周瑜這段話,分析著分析著就有點義憤填膺,倒不是他喜歡掉書袋,而是他這人本來就熟讀兵法戰史,所以自然而然把《史記項羽本紀》裡的話拿來、“楚、趙”二字對調著噴了一遍。
現在不是楚不救趙坐視秦各個擊破,而是趙不救楚坐視秦各個擊破。
正因為道理很正確,加上旁邊的將領都是東吳一方立場,自然是各個義憤填膺,一起譴責吐槽了袁紹幾句。
而此刻帥帳之中,除了這批武將之外,還有一些負責外交事務的文官,比如張紘等人。
他們原本是負責向曹操求援、協調友軍的,偶爾也會要出使袁紹把南方戰線的情況通報過去,請袁紹斟酌應對、做出聲援性的牽制。
至於其他純處理內政的高階文官,不會來虎林港前線,比如張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後方的建業或者吳縣整頓軍需民政。
此刻,張紘聽了周瑜所言,也覺得自己該為江東再儘量盡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議的口吻說:
“大都督,我軍若是能稍稍撐過李素的這波攻勢,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臉,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這兒的危急近況跟袁紹哭訴、把形勢的變化也點破,讓他知道如今是鉅鹿之勢,東南亡則無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證明李素是真的讓劉備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陽的精兵,全部調到南線來支援了。
現在我們和曹軍,與李素還一仗都沒打,袁紹不會信的,他只會覺得我們為了誘他在河北戰線由守轉攻、多承擔劉備的壓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詭詐,按您剛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萬人浮江而來,誰知道這十萬人是不是濫竽充數嚇我們的?如果多出來的幾萬人,都是後方剛剛擴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個月前先主公兵敗陣亡那次、被李素俘虜去的我軍戰俘呢?
沙羨-赤壁之戰我軍折損慘重,前前後後八萬兵馬丟在了荊州,其中投降和輕傷被俘的,何止兩三萬人?李素要是把戰俘都改編了來與我們打,我們根本就沒有證據向袁紹控訴,袁紹不會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話否決了這種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會不知道某治水軍之嚴、在江東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剛剛俘虜了三個月的我軍戰俘稍稍籠絡就投上戰場,只要是自成一軍的。
我有把握立刻憑藉威望恩義在血戰中識別和策反這幾部人馬,李素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裝備了一批依然心懷故主的敵人出來。”
張紘對周瑜的這番自信之言,倒是絲毫沒有反駁,他知道周瑜治軍確實恩威並施很得人心,部隊士氣很高。而且那些江東子弟戰俘,畢竟籍貫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頂住第一波,讓他們斷了“跟著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團聚”的念想,那麼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機率還是可觀的——
當然了,前面的前提條件也說得很清楚。如果周瑜軍事上表現實在弱,讓他們看不到希望,或者覺得跟著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東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虜也不會輕易反正。
人心總是複雜的,哪怕心懷故土故主,當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兒回老家,最好跟著強大的一方。
張紘作為外交人才,沒法在這些純軍事問題上跟周瑜多糾結,他只是想盡量為爭取外交利益找佐證。所以他繼續換位思考、設想“如果袁紹也接受了這個說法後,還有可能會想到什麼理由懷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張紘又查漏補缺到一種可能性:“大都督,我們就假設您確實治軍嚴明得人心到讓李素絲毫不敢用我軍戰俘這麼快重新投入戰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