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章 公孫度已死,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在移民分田的過程中,朝廷不能做這個不公平的第一原動力,至少當初給過所有人公平起步的機會。

在堅持了這一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李素最後想到了一個妙招:

在遠離會稽北部、如今還缺乏人煙、但農業灌溉環境還不錯的九龍江、jin江等後世閩省水系沿岸的三角洲地帶,開拓新的屯墾點,並且設定縣城。

這個辦法,在深入考察之後,被李素髮現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閩地並沒有太嚴重的煙瘴問題,尤其只要沿海,不深入武夷山區,衛生條件就更安全了。

但當地原本是因為交通不便,所以才很少有縣城,後世整個閩省範圍內,如今就“東冶”一個縣(福州),其他全都是白地!

歷史上,其實泉州這些地方,也要到南北朝後期才開發,而漳州更是要到唐朝——唐朝時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後來居然還在當地得了“開漳聖王”的名頭,成了信仰崇拜物件。

陳家在閩南也成了千餘年的第一大族,當地人拜的媽祖娘娘也是他們陳家的後人,後來灣灣人的姓氏都有“陳林半天下”。

而李素覆盤之後,卻發現阻撓漢人開拓閩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氣候和瘴毒病菌,而只是交通不便——因為武夷山、仙霞嶺這些的存在,閩地各處與北方的陸路交通是非常困難,成本巨大的,所以,最划算的溝通,就只有靠航海走海路了。

畢竟後世泉州廈門漳州這些地方,都是武夷山區的小江河入海的河口位置,走海上水路不要太方便,這些地方後來也都是海外貿易重港。

但漢末的時候,航海難以抵達這些地方,原本是因為“東海和黃海所需的海船,船底結構不一樣”。

如果沒有李素的出現,漢朝人至今還在完全用沙船類的船跑沿海呢,狹長深底的“福船”根本不可能出現。而沒有福船,航海航到長江口,就不可能再進一步南下了。否則沙船到了江南的東海部分,甚至進入灣灣海峽,風高浪急很容易傾覆。

畢竟“福船”這種船聽名字就知道,就是為了到福建沿海航行才發明出來的。

歷史上福船要隋唐才有,所以隋唐才開發閩地。現在李素提前有了福船,當然應該提前開發閩地。

至少開發閩地的沿海。

所以,最後的兩萬戶移民,在李素的力排眾議之下,在充分做好了衛生防疫、防止水土不服後,趁著冬天相對最涼快的季節,被遷移到了閩地。

李素在地圖上設定了兩個新縣,都是萬戶縣暫定取名就叫泉縣和漳縣,讓後世閩省地界內的縣城數量,增加到了三個,每個縣佔一條小江河的出海口,慢慢種田。

而劉備在處理之前的叛亂問題後,就給過李素一個旨意,讓他自我反省移民導致他個人受益的問題。

這個旨意抵達的時候,李素其實已經把移民安置好了,他也確實沒在自己的核心腹地謀多少好處,所以可以說和旨意的要求不謀而合。

所以,李素等於是任何事實上的整改措施都不需要多做,直接把最新情況補充彙報一下,就符合要求了。

李素就趁機上奏澄清:他打算新設定的漳泉二縣,完全是為國,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封戶,那兩個縣不屬於任何之前朝廷封給他的地盤,依然是直屬於朝廷的。

劉備看了之後,最終的處理意見就是:漳泉依丞相所議,收歸國有。

另外,丞相封下的句章縣,從移民建設過程中受益,多了一萬戶。為了避嫌,也為了之前李素自請減少一些封地為逼出青、兗叛亂擔責,就暫時把句章縣削了。

如此,一切處理都落到了實處。最後劉備還私下裡跟李素通氣,幹掉公孫度後,把句章還給他。

當然,整個過程中,朝廷公文往返數遭、期間雒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龍飛鳳翔

三水浪人

北朝南國

江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