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章 大漢是來帶給蠻夷先進生產力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茫茫南海之上,一支超過三百艘大海船的龐大船隊,在羅盤的指引下,筆直朝著正南方插去。
風帆吃滿側風,晝夜一刻不停,滾滾向前。
歷史上,後世直到明朝,鄭和的船隊也不過是兩三萬人、兩百多條海船。劉備這次的船隊規模,船隻數量跟鄭和差不多,但人數又多了一半。
主要是不用航行太遠,所以可以多載人、少帶補給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劉備的大部分船隻,普遍比鄭和船隊裡的普通福船要大——當然,跟“寶船”是沒法比的。
劉備最大的船也才兩千噸排水量,“寶船”的尺寸要是真如記載、有四十四丈長(140米),那肯定超過一萬噸了,估計得是個平底的沙船型。
而劉備用的海船都是尖底船,在木質船時代,福船類的尖底船都不可能造到那麼大,不然吃水得多深。
裝著直徑八寸小玻璃圓窗的旗艦桅杆望樓內,劉備一點都沒有人君威儀地親自待在瞭望位上,拿著望遠鏡東看西看。
他這艘旗艦,船樓高度倒是跟李素十年前坐的差不多高。雖然船體噸位又大了三分之一,可取消了艉樓,上層建築拉平了,所以甲板上的視野不是很好。
但桅杆的高度,卻比十年前李素的船又高了好幾丈。加上風帆本身就是受力源,一旦風力加大船隻加速時,桅杆上很容易前傾搖晃。那刺激程度,跟後世遊樂場裡的海盜船專案差不多。
看劉備這樣子,隨行的海軍將領也是心中惴惴,又一次來彙報:“陛下,還請忍耐一下,今天應該就能看到陸地了。”
劉備一愣:“這麼快?才離開朱崖海岸三天吧?朕還沒看膩呢,這就到林邑了?行,靠岸晃晃也好,朕要親眼看看那出產林邑稻的原產地,究竟是何種風土人情。”
這次劉備從番禺到林邑的行程,全程也有三千里,十幾天時間。不過至少六成航程是不用離開海岸太遠的。
可以先到朱崖島(海南),中間還盤桓休整了兩天,吃吃椰子見識見識俚獠的生活方式。
然後從十八年前趙雲南征留下的“天涯海角”遺蹟處,按照成熟航路直接往正南。走一千二百里遠海航程,就可以到中南半島最東側凸出的位置了,
大約相當於後世的金蘭灣和芽莊,大漢朝廷滅了林邑之後,在這個位置修建了新的海港。
這樣走,也是最節約航程的,免得貼著後世越南海岸先往西深入、然後再往東拐回來。
原本海軍將領們還怕劉備以皇帝之尊,連續三四天看不到陸地會擔心、怕跟中原失去聯絡、有突發情況來不及處置。
也正因如此,走到朱崖的時候,劉備分了少量船隻返航回番禺,確保與中原保持聯絡,以便處理突發國政。
還打發諸葛亮帶著那一小批官員提前結束巡幸,走海路去揚州打前站。過段時間,等劉備結束了揚州的巡查後,諸葛亮就不用跟去三韓繼續視察了,直接讓諸葛亮走長江和運河回雒陽,輔佐太子監國吧。
劉備這個安排已經很明顯了:丞相是跟他一輩的,輔佐他就行。諸葛亮是輔佐太子監國的。
現在看來,這些擔憂都是完全多慮了。艦隊航行神速,一天四百多里,一千二三百里不就是三天的事兒麼,哪有多少耽誤事兒。
彙報完了行程後,隨行侍衛又勸:“陛下,桅杆上風急顛簸,還是下去歇息吧。”
劉備一擺手:“不用!既然今天就靠岸,那更要看個夠了。真是親自坐了才知道,海上行軍,長遠來看竟比陸上騎兵還快得多。
別看戰馬飛馳時極快,可長途行軍要休息,大部分時間還是得坐車。這海船隻要調好了風帆,茫茫大海之上,竟能連續一兩千裡風向不變,都不用再折騰,就晝夜兼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