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章 你說這個朕就不困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少得多了。
等於是黃金漲價過程中,原本有20%的總套利空間,朝廷先放出誘餌,給世家豪強吃其中六到七個點,等收網的時候,剩下的十三四個點就歸朝廷了。
朝廷倒不是差這點錢,主要是怕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憑空創造貨幣增值的利益,三七分賬,七成是朝廷的。
當然,剩下那三成裡面,內幕交易得利者,肯定也是免不了的。
比如李素、諸葛亮這種人,他們就是政策制定者。他們知道未來黃金要漲到兩萬錢換一金,所以這兩年視窗期裡,朝廷一萬八收金的時候,他們肯定不會賣。
那麼大的事兒,總要有幾個政策制定者。李素和諸葛亮能做到“黃金漲價前不搶著買”、不散佈訊息,就非常良心清廉了。
這種事情要是擱在20世紀往後,當然妥妥算是“內幕交易罪”。但誰讓現在是3世紀呢,這是不得已的。
想好了如何平穩過渡金價後,劉備對這個變法基本上就沒什麼異議了。
不過,他還是本著樸素的實用角度考慮,想到了一些問題——李素之前設想的時候,黃金憑證都是有鑄造年份、有編號、流通時要背書、“傳承有序”的。
可這玩意兒,要是時間久了,就算流通少,背書肯定也會越拖越長,最後估計會跟後世那些“古玩字畫”一樣,拖的字尾題跋比正文都長好多倍,肯定用著不方便啊。
(注:沒玩過古玩字畫的可能比較陌生,字畫都要求傳承有序,才能證明是真品。一副唐朝的書法,經常後面會拖很長,顯示唐朝時誰家收藏的、後來宋朝誰家收藏的、元明清民……一直拖到現代。遇到某幾代藏家是個彈幕狂魔,還會讓字尾增幅速度暴漲)
而李素之前也只是在理論空想,畢竟沒落地實操呢,這些需要壓力測試後才能想明白的細節,確實是容易旁觀者清。
所以李素也非常謙虛,連忙表示陛下所見甚明,這事兒可以打個制度小補丁解決。
比如,以後就核定一年為期,或者三年為期,具體時間可以再酌定。年終時,財部在京城主持“紙黃金變更”。
過去三年裡,某些紙黃金如果有反覆交易、背書字尾拖得比較長了,那就拿著背書和之前的交易契約,到財部變更登記。
或者契約沒了,那就找支付方本人,或者是拿著支付方的印信的授權代表,到財部變更登記。
這種都是小事兒,後世銀行制度那麼發達,支票本票匯票的防偽保障制度那麼完善,李素隨便借鑑幾條,跟諸葛亮劉巴商量一下就能解決。
“變更登記”之後的紙黃金,就可以把中間環節那些背書去掉了,朝廷收回舊券銷燬、重新下發以新權利人為持有人的紙黃金。
如此一來,估計以後雒陽也會成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畢竟大漢土地上的黃金法理上都是不能直接流通、被政府管制了,實體都是存在國庫裡的。
雒陽金庫,未來就相當於後世的美聯儲金庫了。別人名義上有黃金,實際上只是拿了張憑證,實體都是在雒陽金庫裡放著。
這樣一旦遇到有人造反叛亂,或者是誰謀逆獲罪了。哪怕造反者之前籌資有籌到過紙黃金,但實物在雒陽,到時候直接發一個詔書,昭告天下,某幾號到某幾號紙黃金作廢,就把反賊的金收繳了。
當然,這個過程中,誤傷還是有可能的。因為帝制集權時代的法律,不存在“保護交易安全、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條款。
如果在詔書宣佈紙黃金作廢之前的時間差裡,反賊用這些紙黃金買了東西、花出去了。那接受這個錢的無辜商人,肯定會受到損失。
這點上,帝國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保障力度,那肯定是不如後世18世紀資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