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覆滅漠北鮮卑(第二更五千字。新書已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書其實已經悄咪咪開了三天了)
楊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彙報回中原的時候,已經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兒了,畢竟離雒陽一萬五千裡呢。
而等楊修本人歸國、親自到雒陽向劉備彙報,更是已經220年初。
大漢國內,在這一年裡倒是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兒。劉備218年底才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巡幸回到雒陽,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沒有再出過門。除了日常政務外,主要就是推進了李素在出巡階段時建議的幣制改革。
到220年初,對幣制改革和黃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壓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漸進的體力活,需要漫長的時間讓大漢子民都習慣接受朝廷的黃金調控、民間只自由匯兌白銀和銅錢。
扶桑石見銀山出產的白銀,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噸的速度和規模,往中原輸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幾噸的伴生銀,全加起來大約一年三十噸吧。
摺合漢制每年一百多萬兩,價值十幾億銅錢。
而漢朝原本在沒有發現海外銅礦時,桓靈時銅錢的總存世量也就在兩三百億錢的規模。
劉備執政那幾十年裡,升級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開採的國內銅礦也加大了開採力度,每年倒是少則有幾億錢、多則十幾二十億錢的新鑄。
不過那種鑄幣也並未造成貨幣供應增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為同期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物資的豐富速度,絕對是超過鑄幣供給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劉備還要靠發行戰爭國債等手段、用事實上增發信用貨幣的方式,來緩解錢荒。
如今那麼多年治理下來,大漢市面上的存世銅錢已經超過五百億錢,相當於是這個國家的“M1貨幣”。
每年有價值十幾億錢的白銀輸入、已經輸了超過五年、總白銀存量達六十億錢,這樣的貨幣結構,當然是非常健康的,銅銀比價也一直維持得很好,讓大漢的貨幣制度過渡更加穩健、朝廷財政也極速富裕起來。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楊修回國後,向劉備全面彙報了他的收穫,還建議劉備加快對西北用兵,把他和帕提亞、羅馬人維和談判後撈到的聲望和地盤許諾變現,
讓大漢徹底武力征服莎車和花拉子模公國、並且把康居也從羈縻制變成郡縣制。
除了楊修如此強烈建議之外,副使馬岱也是如此建議的,還有駐紮西域的馬超上表了。
然而,劉備權衡再三,覺得飯還是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剛剛跟帕提亞人談完,就直接收好處,也顯得大漢之前的“維護國際秩序”有點虛偽,不符合大漢的人設。
當然,劉備絕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或者“為了美名而拋棄實利”。
他只是覺得事有輕重緩急,可以假裝沒那麼迫切、稍微緩兩年,把朝廷的軍事潛力暫時往東北方向投注、等從東北橫擊漠北、徹底消滅漠北鮮卑和丁零人後,再騰出手解決西北也不遲,以免用民過重。
反正大漢內部非常安定,在蒸蒸日上的國運上升期,有什麼好急的。
而且根據楊修傳回來的情報,讓其他有司分析了一波之後,認為帕提亞人未來幾年肯定還會有更艱苦的形勢、到時候說不定得更依賴大漢。屆時再用兵也不遲。
楊修和馬岱只能是暫時作罷,而馬超則是在那兒抓緊練兵,而且是找年輕人、重新以老帶新練新兵。
當年跟著他打羌人、平河西的那些騎軍老兵,如今都起碼四十好幾了,連五六十歲的也不少。
現在劉備還要拖,等大漢再次對西域用兵時,士兵們普遍依靠新生代,是免不了了。曾經進行統一戰爭的戰士們,除了升到軍官的,年紀大些經驗豐富些還能幹,一線士兵已經不行了。
而按照劉備之前做的規劃,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