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的清泉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劍語.魔劍.六道》(4),煙雨鏽劍,上流的清泉石,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親自迎接眼前的大漢:“阿彌陀佛,摩尋大師的法身已經火化,韋大人可是來瞻仰舍利子的?”
韋崇擺了擺手:“大師客氣,在下此來乃是為了向大師請教佛法。”
了塵皺了皺眉頭,關於摩尋的死,三法司已經結案:
通緝犯任犀當夜受到韋崇的追捕,於破廟中遇到了摩尋大師。
任犀持劍殺害了大師,可大師在因失血而圓寂前卻也點化了任犀,使得後者羞愧自盡。
可聽說身為親自跟蹤此案的刑捕,韋崇卻始終不願在案件卷宗上簽字。
二人進入寺中坐下,了塵道:“不知韋大人具體對什麼佛法有興趣?”
韋崇道:“六道輪迴之說。”
了塵挑了挑眉毛:“哦?”
韋崇輕聲道:“稍後韋某所言之事,不過胡亂猜測,毫無根據,還請大師不要見笑,亦不宜為外人道。”
了塵點了點頭。
“韋某一路追蹤任犀,最後在那破廟中找到了他與摩尋大師的屍體。”
“大師腹部中劍,流血而亡。任犀手持利劍,自刎而亡。”
了塵道:“不錯,唉,現場的情況我亦聽旁人說起過。”
韋崇又道:“任犀手中利劍,刃有鋸齒,極易辨認。不僅大師和任犀的傷口,就連此前耿大人與王御醫等人的傷口比對之下亦是此劍所為。”
了塵道:“嗯,想來任犀便是這連環殺手吧,三法司不亦是如此結案的麼?”
韋崇道:“可據韋某那夜所見,任犀手中所持卻並非此劍。當夜還有兩個少年人與任犀遇上,我請他們辨認,也均說任犀所持並非此劍。”
了塵不解:“那韋大人以為,此劍從何而來?”
韋崇道:“韋某聽聞佛家有六道輪迴一說,若人終身行善,轉世投胎時便可入天人道。若人一直為惡,死後便入地獄道。”
“確實如此。”了塵道。
韋崇繼續:“王御醫一生行善積德,救人無數。可自先帝駕崩後,便心灰意冷,備受煎熬。雖每日治病救人,內心卻始終不得解脫。”
“於是,有一位大德高僧便主動行善,送他入天人道,使其不必受現世之苦。”
“同樣,耿大人為官清正,造福一方百姓。可人到中年卻要忍受喪子之痛。”
“於是,那位高僧為了結束耿大人的痛苦,便也將他送入天人道。”
“然則在這位高僧看來,任犀這般十惡不赦之輩若是身死,必入地獄道,受盡折磨。”
“那麼,便應先用佛法點化,使其積德行善,改過自新,斷不可直接送入輪迴。”
“可某一天,這位高僧卻誤殺了一位應入地獄道之人,他因此羞愧不已,便自行了斷。”
“趁著血流淨前,他稍微佈置一下現場,以期能夠區分清濁,教化世人。”
“這便是韋某對六道輪迴的解讀,不知了塵大師怎麼看?”
了塵修禪多年,定力遠非常人可比。
但韋崇一番話下來,依舊讓他大受震撼。
“不知那把鋸齒劍……”
“正在此處,”韋崇拿出一柄劍,指著劍身上的銘文道:“此劍名為六道,兇戾異常,韋某帶來此處是希望將此劍藏於無塵寺中受佛法薰陶,以化解其戾氣。”
了塵如何不知此舉乃是敲山震虎?雖然他和無塵寺與此事無關,但忙不迭火化屍身供奉舍利的行為還是著了相,是以這韋崇以此警告。
了塵鄭重接過劍問道:“聽聞大人有一本探案手記,不知此番六道輪迴的解讀是否會記錄於斯?”
韋崇笑著搖了搖頭:“真相破朔迷離,為免誤導後世,韋某的手記只記事實情狀和證據確鑿之事。至於這等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