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2節,美人記,石頭與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嗯, 會種花,尤其是菊花,當初曾種出名品,可這也好些年不種了吧?對了, 太宗皇帝時就很喜歡江太太種的花, 可太皇太后又不是花卉的愛好者。
這江太太究竟哪裡好啊?
這讓無數想在太皇太后跟前露臉兒的貴夫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 不要說外人了。
便是江太太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哪裡就入了太皇太后的眼。
她進宮請安, 無非就是陪著太皇太后說說話, 至於說話的內容,也很簡單,太皇太后那裡多是妃嬪過去服侍, 女人們在一處無非就是說說衣裳首飾、湯湯水水、養生健體的話題,再不然就是孩子,說來,江太太家的孩子比江太太還有名兒呢。主要是兒女結親都是先帝下旨賜婚,而且,江太太家一對龍鳳胎一對雙胞胎的事,也不少人知道。
何子衿說些孩子們的事,太皇太后倒是挺喜歡聽,尤其何子衿一向比較實在,並不過度美化自家孩子。啥樣就啥樣唄,何子衿說雙胞胎,“剛插班進了官學,現在有空就在家裡練官話。他倆自小就在北昌府長大,雖然從小就教他們官話,還是有北昌府口音,學裡有同窗打趣他們,現在知道要面子了,回家拼命練呢。本來就是話癆,現在又搶著說話,聒噪的很。”
太皇太后笑問,“你們在北昌府是說官話,還是說當地人的口音。”
何子衿笑,“開始過去時不會說北昌府當地的話,後來時間長也就學會了。在家說老家的話,要是出門聚會,多是用官話,如果跟北昌府當地的人說話,就是說北昌話。”
蘇太后聞言笑道,“我小時候在老家時,也是說老家的話。第一回進宮給母后請安,也有些老家口音,那時心裡頗是難過呢。”
太皇太后笑道,“這有什麼,自來鄉音難改。”
何子衿也說,“雙胞胎剛學說話時,一開始在縣裡,我先教他官學,後來我們調到北昌府,離我孃家近了,我祖母在家裡從來都是說蜀中話,她老人家又喜歡孩子,就見天用老家的話教雙胞胎,等出門吧,外頭人都是說北昌話的。雙包胎小時候說話,一會兒說兩句官話,一會兒又拐到我們老家那裡的話去,要不就冷不丁的蹦出兩句當地話。他倆三歲以前說的話,平常人都聽不懂。到上學的年紀,去了學裡,才慢慢有條理了。”
所以,江太太就是到太皇太后跟前,說的無就是這些雞零狗碎之事,她既不似巾幗侯江行雲那般能與太皇太后商議國之大事,也不似諸位大長公主、長公主這般,與太皇太后早有交情,甚至,誥命品階不過四品恭人,在帝都府委實不值一是。
但,她說話,太皇太后就是愛聽。
以至於有些酸葡萄的傢伙就說了,“大概是太皇太后沒見過村姑,故而,乍見這麼個土鱉,覺著新奇。”
反正,不論這些人怎麼說,江太太自己也稀裡糊塗的成了太皇太后跟前的紅人。
雖然她自己覺著自己就是去陪聊的,離紅人的距離還有十萬八千里,但……在外人看來,能被太皇太后記住,還能陪太皇太后聊天,這就是妥妥的紅人啊。
好吧,江紅人正與兩位弟妹看阿冽他們新置的宅院呢。
雖然有些傷感,不過,兄弟姐妹們都成年了,分開是早晚的事。如今住在一起很是親熱,但以後孩子多了,還是分開的好。
故而,餘幸私下同大姑姐說了置宅院之事,何子衿雖略有傷感,也沒說什麼。何恭調回帝都的事是妥妥的了,餘幸那處宅子也收拾的差不離了,這是請大姑姐一併幫著看看,她給長輩們佈置的屋舍可還需什麼添減。說來,餘幸這些年委實長進頗多。她是誠心給公婆、太婆婆收拾居所,哪裡會不用心呢?何子衿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主要是看看弟弟們以後住的屋舍如何,今看樣樣都好,何子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