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流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節,九叔萬福,九月流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輔手下出事,楊首輔引咎辭職,在家裡自省,後來又被太后以將功補過之名請出來,讓楊首輔清查這件事。後來查來查去,楊首輔罷免了幾個地方官,呵斥他們治水不利,就再無後話了。
這個案子從頭到尾都透露著荒唐,清玄觀雖然坐落在山川中,可是因為道法出名,香火十分興旺,一年四季都有香客不遠萬里,專門上山來求籤。道觀選址時本來就會看風水,而清玄觀存在了五六十年,這麼多年香客來來往往都沒事,為什麼在太子殿下剛去不久,就被山洪沖垮,而且滿道觀竟然無一生還呢?
山洪論許多人都不信,然而有什麼辦法呢,楊首輔親自定案,太后以睹物思人之名,將卷宗留在了慈寧宮,其他人就算不相信,又有誰敢查?何況,自從太子失蹤後,皇帝派了無數人力物力,年復一年地找,都毫無音訊。漸漸地,朝臣都預設,太子殿下李承璟已經死了。
皇帝因為悲傷過度而不能接受現實,保留太子之位十年可以,但是總不能無限期地耽誤下去。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樣,也該早早定下儲君。
朝臣預設太子已經死了,那麼二皇子既嫡又長,就是名正言順的儲君人選。楊太后也是這個意思,這幾年或明或暗,已經提醒過皇帝好幾次不要耽於舊事,儘快冊立新太子了。
楊首輔楊甫成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一道奏摺如果沒有楊甫成的同意,是絕不可能被遞到皇帝跟前的。可見,楊甫成的耐心也不剩多少了。
劉義等人對這個局面氣憤又無奈,他們說完之後,都殷殷等著程元璟的吩咐:“殿下,您看該怎麼辦?”
程元璟斂著眉,他神情並不多嚴肅,可是當他沉默不語的時候,屋裡根本沒人敢抬頭。程元璟沒有立即發話,他慢慢想到了很多從前的事情。
他出生在宮裡,小時候身體並不太好。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天下姓李,可是做主的,卻是楊家人。
他的父親,如今皇帝李桓其實並不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甚至當年李桓都不是一個受寵的皇子。等成年後,李桓早早就去藩地成婚立府。李桓的封號是康王,毫無期許和野心,李桓自己也不想爭,心滿意足地當著一個富貴閒王。
永和二十年時,太子和榮王鬥法嚴重,竟然一個遇刺身亡,一個事敗被貶為庶人。仁宗被氣的不輕,將榮王一家□□後,就立刻重病不起。當時楊太后還是皇后,她和弟弟楊甫成商議後,連夜召就藩的康王入京城。不等康王車架抵京,仁宗皇帝就病逝了。
可以說,康王李桓是在楊太后和楊甫成一手扶持下登上了帝位。之後許多年,後宮和前朝,也被這對姐弟把持著。
再之後,康王妃鍾氏幾度起伏,艱難地被封為皇后,又艱難地生下長子,沒過兩年就死了。鍾氏死後,楊甫成之女楊妙進宮,受封皇后。那個時候程元璟還養在宮裡,楊妙提出過收養程元璟,皇帝不允。可能是皇帝的警戒惹惱了楊家,沒過多久,程元璟突染時疾,被送到清玄觀養病,然後清玄觀爆發山洪,太子並觀上幾百口人,盡數失蹤。
五歲那年,程元璟九死一生,被親衛護送著從清玄觀裡逃出來。他眼睜睜看著親衛一個個死去,最後連他自己也不堪重負,墜入河流中。楊甫成毀了上游的堤壩,那幾天連著下暴雨,山間洪水當真極大。因為水流無法控制,程元璟墜河後,楊甫成也很快失去程元璟的蹤跡,程元璟僥倖逃得一命。之後他隱姓埋名,先是藏在被流放的小薛氏家中,後來又以外室子的名義回到京城,終究還是艱難又百折不撓地,活了下來。
</div>
</div>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