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流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節,九叔萬福,九月流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讓楊妙收養我。因為有人批言我生在端午,活不長,他就親自在帝寢帶我,事無鉅細,同寢同居,甚至手把手教我讀書寫字。他和朝臣議事的時候,不放心留我一人在內殿,就搬個寬塌,放我在旁邊玩耍。後面我四歲啟蒙學寫字,他就讓人準備了小號的桌椅,他在一旁批奏摺,召見臣子,我自己坐在一邊描字帖。”
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帝是個好父親,然而李承璟對皇帝的情感始終複雜,因為皇帝對李承璟這樣細心在乎,卻在他五歲那年,又對楊家妥協,讓年僅五歲的兒子,自己去深山道觀裡養病。
緊接著,就出意外了。
程瑜瑾聽了也嘆息,人是最難評價的,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他的致命缺點。
皇帝性情中庸折衷,一輩子都在和稀泥,想讓各方勢力都和平共處。當皇子的時候是如此,登基後,還是如此。
他對李承璟耐心溫和,然而差點害李承璟死去的,也是這份溫和。皇帝不想撕破顏面,所以對楊家妥協,試圖在兒子和楊家之間折衷,結果,差點讓李承璟死於人禍,並與之後十四年,都不得不隱姓埋名。
最難斷的是家務賬,程瑜瑾明白這是他們父子之間的心結,程瑜瑾沒有試圖去開解李承璟,而是默默握住他的手,無聲地支援。
她是李承璟的妻子,無論李承璟做出什麼決定,她都會無條件支援李承璟。
李承璟察覺到自己今日情緒失控了,他收斂了心神,自嘲地笑笑:“都這麼大人了,竟然還會被過去的事影響心智,實在是徒增年歲,忝列門牆。”
“怎麼會呢。”程瑜瑾柔聲問,“殿下,那……母親的家人,如今還在嗎?”
李承璟想了很久,最後緩慢搖頭:“我也不清楚。我已經許多年,沒有他們的訊息了。
“母親本是京城清流鍾家之女,外祖父鍾弼為人耿直,在文人中略有才名。外祖父一生未納妾,僅有一子一女,母親作為幼女,雙親寵愛,兄長縱容,性情太過溫順禮讓了。她當年本來是王妃,皇帝受楊太后之召進京後,足足過了許久才去接母親。母親身為康王妃,搬進宮裡後始終身份不明不白,只以一個皇帝潛邸女人的名分住著。建武元年二月,甚至有人公然提出另立皇后,所提議之人,自然是楊首輔的小女,對皇帝一見鍾情的楊妙。皇帝並不應諾,耗了六個月,楊家頂不住輿論壓力,才勉強退步立原配王妃為後。而這六個月,我母親就一直以一個無名無分、非妻非妾的尷尬身份住在宮裡。”
“母親冊封為後,楊太后一直以無子之名苛責於她,母親委曲求全,對楊太后十分退讓,甚至對楊妙都禮敬有加。直到第二年八月,她好容易懷了孕,但是赴楊太后之約賞花時,無意摔倒,險些流產。她在床上躺了三個月,直到懷胎五個月大,才敢下地走動。”
程瑜瑾聽著這些嘆氣,她身在宮廷之中,再聽這段前塵往事,只覺得處處都是疑點。楊太后怎麼會這麼巧,約看不順眼的繼兒媳賞花,鍾皇后怎麼會這麼巧摔倒,多半,是被人算計了吧。
“母親的預產期本來在六月,但是五月初五時,不知為何她突然發動,疼了足足一天,艱難地生下我。當時雖然母親被救了回來,但是之後她的身體就不好了。果然,僅僅過了兩年,她就撒手人寰。那些年,因為母親立後一事遲遲不定,外祖父十分生氣,屢次公然彈劾楊首輔,最後仕途折戟沉沙,再無寸進。外祖父被貶官本就鬱郁難平,後來母親死後,外祖母大受刺激,同年去世。外祖父悲憤交加,帶著舅舅怒而辭官離京,聽說都沒到兩年,便因病死在路上。舅舅的訊息很少傳入京城,我後來著重打聽,也只知道他輾轉去了西南小鎮,在那處安家立業,教書育人,不再做官了。”
程瑜瑾聽到這裡慨嘆,好好一個家庭,就此被拆的分崩離析。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