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鼎為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章 馬家軍的騎兵情況,亮劍開始的抗戰,鑄鼎為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戎拿了個石塊在坑道的地上寫寫畫畫。邊寫邊說“我們的任務是堅持到天黑,眼看就要到黃昏。可是就剛才馬家軍與我軍主力交手看火力因該有幾萬人。這樣我們的任務將毫無意義,這樣我們把陣地放開把敵人引上來消滅了。讓敵人認為我們是另一隻主力此時狗急跳牆了,讓敵人分出兵力追我們。這樣就可以既完成堅守任務又可以幫助主力突圍一舉兩得。”張戎說到。
“行,行吧,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團長呢。”張戎攔過李雲龍的肩膀,“咱們誰跟誰呀,你的不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唉,誰叫我李雲龍遇上你這個無賴呢。”
說起騎兵,在亮劍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孫德勝和騎兵連。真實
騎兵沒那麼簡單,不光要有戰馬、騎術、騎槍、馬刀、騎具。
在張戎原時空,騎兵在20世紀五十年代就退出了主流戰場,二戰中也就東歐和中國戰場騎兵的身影經常出現。
騎兵連只是一支小部隊,而獨立團艱苦我們不去苛求。而騎兵作為一支快速機動部隊,裝備要有75毫米騎兵炮、輕機槍和重機槍。面對龐大的步兵壕溝陣地,由重甲戰士變成了一個機動刺客。
騎兵部隊人數一般要少與步兵,一是馬匹耗費太大、二是步槍的射速一再提升使騎兵無用武之地。早在,1860年八里橋之戰,三萬騎兵對戰八千英法聯軍大敗而歸。一戰電影《戰馬》展現了騎兵在馬克沁重機槍下的無奈。
山角下用松木搭建的指揮部是騎兵獨立旅第二團團部。指揮部裡是2團上校團長韓起功和中校團副馬永祥,還有一些通訊兵、勤務兵。馬永祥說“這幫傢伙真他媽的硬,近三百米的距離槍槍打頭。剛一衝上去就是肉搏戰要二個才能換一個。”
韓起功看著戰場與副團長說的無二,放下望遠鏡道:“古浪城裡打起來了,那裡才是真正的主戰場。拼刺那不是還有些民團嘛,我們只要在援兵到之前攻上山去就行了。”韓團長一是想儲存自己的實力,民團失敗後也能從中招人補充自己的損失。
馬家軍的軍隊數量並不是太多,總計只有幾萬人。基本上步兵和騎兵一比一的比例。“馬家軍騎兵戰術上善反擊,慣拼殺,能前赴後繼地衝擊。“從武器裝備來說,馬家軍騎兵並不算好,甚至裝備了大量的長矛和馬刀。
騎兵獨立旅是新組建的部隊共一個騎兵一團步兵二團各一千多人,步兵配合騎兵進功。西北人員稀少、經濟落後組建部隊人數較少。馬家軍又遠離中央,馬兵芳僅有一個槍械修理所。四川劉湘從上海買的一批武器白白被蔣介石扣了一大半;雲南王龍雲透過滇越鐵路才從英法手裡買到武器。
馬鴻逵部編制為十五路軍有一個炮兵團有十四倍管退山炮10門、克虎伯山炮2、晉造山炮12門、克虎伯野炮3門、重迫擊炮6門。特務團全團兵員1800餘人,步槍30支、手槍104支、馬槍1221支、衝鋒槍71挺、輕機槍12挺、自動步槍2支、大刀1458把、戰刀20把。第168師三個團每連輕機槍3挺,每營重機槍4挺,每團迫擊炮4門,全團兵員1900餘人,步槍1100餘支,手槍104支,迫擊炮4門,輕機槍27挺,重機槍12挺、大刀1100餘把、戰刀14把。獨立第10旅二個團每團新增戰刀22把、大刀70餘把,其餘與168師相同。騎兵第1旅三個團每團兵員平均480餘人,乘馬470餘匹,裝備手槍22支、步槍420餘支、大刀346把、戰刀8把、輕機槍5挺、手提式啟拉提15挺。騎兵第2旅三個團各團均無輕機槍,手提式啟拉提僅3團有3挺。警備第1旅二團每團步槍平均905支、衝鋒槍36挺、輕機槍9挺、重機槍4挺、大刀60把、戰刀17把。後又新增第35師步槍8823挺、輕機槍58挺、重機槍26挺、迫擊炮47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