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鼎為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土造工廠,亮劍開始的抗戰,鑄鼎為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營一連用機率學的方法在全支隊選人,讓其成為全支隊一支尖刀。我軍這邊的拼刺平均水平還比不上小鬼子,但是在三千人裡,怎麼也能挑選出一些尖子來。這一百多人光說拼刺,單拉出去能比得上國軍隊伍的一個營。

給全連都配上刺刀,不是每一支步槍都有刺刀的。全支隊會玩大刀的帶一把大刀,沒有步槍的拿一支紅纓槍。帶一支步槍在帶一支紅纓槍也顯的太麻煩了。沒有槍沒有炮我們就自已造。光靠繳獲怎麼能行,要建自己的土兵工廠。張戎想了個辦法用竹片做一把長刺刀,在磨石上磨快。作戰拼刺時提前用綁腳緊緊綁在槍上。可以碰,可以捅就是不能割。麻煩是麻煩了點總比沒有強吧。

尖刀連必須每人一把鐵刺刀,建鐵作坊,打鐵作刺刀。民間的鐵不行,作刺刀容易斷。怎麼辦,想辦法啊。擴大規模,用炒鋼法。東漢發明了水排鼓風,打造的環首刀天下聞名。找木工,做水排。只要不是工業裝置就都好辦。山西是煤礦基地,用焦碳鍊鐵。與各團,分割槽做生意,收廢鐵換刺刀。除去人工,成本支隊少賺一點各部隊也不虧。給刺刀也加點好料,扒鐵軌,兵工廠用不上的廢鋼鐵。還有就是淬火用水,刀劍易斷,用油又太貴了。決定用尿液淬火。

第一批一百多把刺刀打出來了,質量雖不敢說多好,但不會斷。一尺半長有49.95厘米,張戎把它上到槍身卡槽上,刺刀閃閃發寒光。一面開刃,一面厚開刃二寸。刀背面三分之二處有一阻力鐵環,刺刀可以刺入鬼子身體三十多厘米。正反二面各有二道血槽,用於放血和抽空氣,撥刺刀時更容易。“好,好,總部有兵工廠,咱們比不上,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刺刀。這刺刀取個名字,就叫國防劍。”

由張戎手書劍字,趙剛寫國防就印在刺刀上。八路軍各團都用上了支隊的國防劍,後勤部長張萬和也造起了支隊的刺刀。戰士們說大孤山的刺刀第一什麼樣的卡槽配什麼樣的刀,小鬼子刺刀第二,張部長刺刀第三。老總知道了也表揚了支隊的刺刀。

“刺刀能作鋼盔也能作,無非是多扒點鋼軌多收點費農具。”張戎說道。“我看行。”李文英說。

“有了鋼軌我們還可以經營往費鐵裡少放一點,定一個標準。打農具,不能光打仗還要和老百姓搞建設。”“好。”李文英、趙剛二人擊節讚歎。“這是個好辦法。根據地的建設也是時候搞起來了。這正是我們的工作。”趙剛說。

“根據地壯大了,就有支隊政治部,二個團政委,河源,安化,平安三個縣政府。透過山區還可以向冀省發展。”張戎說出了自己的嚮往。

言歸正傳,鋼盔的問題內裡毛刺,外面不光滑。毛刺的問題簡單無非就是打磨拋光,讓婦救會,兒童團在辛苦一點,多發些糧食。別的部隊不管,張戎決定大孤山支隊就要一人一頂鋼盔。和鬼子搶和鬼子幹,就是要鐵軌要鋼盔。小鬼子犯不著那麼小氣為了一點鐵和主力部隊拼命。

古代就有盔甲,而鋼盔是有人體力學,彈道學的。這麼高深的學問支隊有那裡會啊。趙剛不會,張戎也不會。沒辦法只能找旅長幫忙。“旅長沒問題,咱覺悟高。支隊有旅部就有,旅裡各部隊也不會吃虧。”張戎放下電話。“旅部我們承擔三成,其他旅裡那麼多部隊從他們身上扣。旅部的幹部也是到了下面各部隊,鋼盔還能還回去不成。”張說道。“到了他們的手那還有還的。”李雲龍說。

現設計那裡還來的急啊,不是有現成的嗎。小日子的鋼盔,夠節省的,薄薄的一層。張戎想辦法搞到一頂德式m35鋼盔,當前世界最好的鋼盔,德軍裝備,中央軍部分裝備。缺點,太厚太重了,又不符合中國人的頭型。

鋼盔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合金工業,張戎沒辦法只能用廢鋼廢鐵合金,奢侈一點在一爐里加一個打壞了的各式鋼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