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合集(14)
上官小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盛世合集(14),神域外傳之穿越三國時期,上官小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18章 盛世合集(14)
文化
西漢文化建設,是在漢武帝時代取得重大突破。例如“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等,繼周代之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讚美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和創造。
漢武帝時代,數十年來多次挑起戰爭,割據地方的分裂勢力完全被平定。秦隸終於成為西漢帝國所通用,完成文字上的統一,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政策,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於是“令後學者有所統一”,中國文化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以寬懷之心,廣聚人才,給予他們文化發揮的寬闊舞臺,誘使他們充份表現自己的文化才幹。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後的讚語中列數當時許多身分低下者受到提拔,終於立功立言的例項,指出正是由於漢武帝的獨異的文化眼光,使這些人才不致埋沒,於是備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形成了歷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盛況。
學術
漢初政治結構相繼以“功臣”為行政主體和以“功臣子弟”為行政主體兩種形態。在漢武帝主持下,又開始了向以“賢臣”和“能臣”為行政主體的歷史轉變。而以董仲舒、公孫弘為首的儒學之士紛紛進入執政集團上層,正順應了這一歷史轉變的趨勢。
在這一時期,中國以大一統為基本形式的高度集權專制政治體制得以成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得以基本形成,以儒學作為思想定式的制度也開始出現,不但確立儒學在百家之學的主導地位,更延續兩千多年。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聘用文學儒者至數百人,實現所謂“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歷史性轉變,儒學之士於是在文化史的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結束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於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極作用。但是,這一變革肯定“以教為本”,否定了“以法為本”,從而為中華民族重視文化、重視教育的傳統的形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教育
漢武帝元朔五年,建立太學,是接當時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指出,太學可以作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議,“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可以使國家得到未來的人才。所謂“養天下之士”,體現出太學在當時有為國家培育人才和儲備人才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的太學,雖然規模很有限,只有幾位經學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方向。太學生的數量,漢昭帝時增加到一百人,漢元帝增加到一千人,漢成帝末年增加到三千人,漢平帝時,太學生已經多達數千人,王莽時代進一步擴建太學,曾經興建校舍“萬區”。
太學的成立,助長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成為重要的推手,同時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轉變,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機會,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也有機會到朝廷做官。
思想
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於思想多元化的發展。
外交
發動戰爭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李廣、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