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篇(37)
上官小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名將篇(37),神域外傳之穿越三國時期,上官小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67章 名將篇(37)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1])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代王。並在次年即公元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並稱帝。
拓跋珪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濫誅大臣,導致人人自危。最終於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後,於公元410年諡其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改諡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鄧羌【?-- 379】
安定人,幷州牧,建節將軍、尚書左僕射等,前秦名將。隨符黃眉等進擊姚襄,獻計激怒敵軍,偽裝撤退,誘敵深入,擊斬姚襄。從符堅平張平,猛將張驁交鋒,以計擒之。尋任御史中丞,配合王猛執法,斬豪強、貴戚二十餘人,長安整肅。參與擊劉衛辰,平符柳、苻廋之亂。後於石門大破燕軍十萬,復從王猛攻燕,潞川之戰,與張犛、徐成等策馬持矛,突入燕軍,大破慕容評,俘斬燕軍十餘萬。後平蜀亂,並擊敗代王拓跋什冀健等,被稱為【萬人敵】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漢族,譙國龍亢(今Ah省懷遠縣西龍亢鎮)人。東晉傑出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曾經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後秦、前燕),戰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賜亦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桓溫諡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為“楚宣武皇帝”。
沮渠蒙遜(366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北涼的建立者,公元401年—433年在位。其祖先,為匈奴左沮渠(官名),後來便以沮渠為姓。沮渠蒙遜雖為北方蠻族,卻博覽史書,頗曉天文。史書上稱讚他“才智出眾有雄才大略,滑稽善於權變”。天璽三年(401年),建立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元陵,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
劉牢之(?—402年)字道。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時期名將。自幼生長於尚武世家,曾祖劉羲,以善射跟隨晉武帝,歷任北地、雁門太守。父親劉建,有將才,官至徵虜將軍。劉牢之面色紫赤,鬍鬚雙目生得奇異,性格深沉剛毅,為人足智多謀。最初應謝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