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安李爭功
大石山房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五章 安李爭功,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大石山房主人,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66章 安李爭功
高季興和馬殷都死了,都由各自的兒子接了班,都傳到第二代了。
此外,吳越王錢鏐在莊宗李存勖在位的時候也建立了吳越國,年號叫寶正。他後來還寫過信給安重誨,信中的語氣很傲慢,安重誨就奏請明宗李嗣源,派供奉官烏昭遇和韓玫去出使吳越,去責備錢鏐,誰給你的自信,敢對我們大唐這麼不敬。吳越王錢鏐是照舊接待,並沒有擺出帝王的架子。等到兩位使者回京以後,韓玫卻誣陷烏昭遇,說他沒有氣節,對錢鏐稱臣,還向錢鏐行跪拜皇帝的大禮,安重誨聽了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竟然就下令處死了烏昭遇,還請皇帝下旨,削去錢鏐的王爵,讓他退休,所有吳越朝廷所聘的使臣,都要治罪。錢鏐讓自己的兒子錢傳瓘等人上表鳴冤叫屈,都被安重誨給攔住了,明宗根本就見不到。這一下安重誨就成了大家怨恨的物件,連藩鎮都對他痛心疾首了。
明宗李嗣源即位以來,勵精圖治,他不像以前那些皇帝,他既不外出遊獵,也不給自己撈錢,也沒有任用那些宦官,更不發動戰爭,只是一心一意地幫助百姓除舊佈新,共享太平,所以四方安寧無事,糧食也是連年豐收。於是李嗣源給自己改名叫李亶,表示誠意,這個“亶”字就是豐收的意思。
他和宰相們坐而論道,談到糧食豐收,很有三分喜色。馮道在旁邊說道:“臣過去在先皇幕府的時候,奉旨出使中山,路上經過井陘,那的路況不好,非常危險。臣擔心馬匹失足,所以牢牢地握著馬韁,幸好沒出什麼事。結果走到了平地上,放鬆了馬韁,一不小心,反而摔了個跟頭。可見臨危時未必真的危險,居安時也未必真的安全,行路尚且如此,何況治國平天下呢!”其實他這就是在提醒明宗,您可別得意,要居安思危。
明宗聽了,點頭稱是,就問馮道:“今年雖然是豐年,但是老百姓果真富足了嗎?”馮道說:“災年怕被餓死,豐年又擔心穀子不值錢,賣不了好價錢,不管是豐年還是災年,都有操不完的心,只有農家如此。臣記得聶夷中有一首詩,詩裡說:‘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農民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為了解眼前的燃眉之急,不得不跟別人借高利貸,二月份還沒開始養蠶呢,就已經把以後養蠶所得的絲提前抵押給別人了,五月份稻子還處在青苗期呢,已經把未來的收成也抵押掉了,為了治眼前的膿瘡,卻不得不割下心頭肉。馮道又說:“這幾句詩雖然寫的很粗鄙,但是卻寫出了農家的真實情況。總之民業有四,士農工商,這其中農民是最苦的,皇帝最應該體恤他們。”
我覺得馮道說的真好,農業社會,農民就是國家的根本,作為統治者,一定要了解百姓的疾苦,多關心他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受生活,不管百姓死活。
明宗聽了馮道的話很高興,就讓人把聶夷中這首詩寫下來,明宗不認字,他就把它背下來,經常背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老百姓的疾苦,他現在已經年逾花甲,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太久了,所以每天夜裡在宮中沐手焚香,向天禱告,說:“我本來是個胡人,因為天下擾亂,被大家推戴,才暫時坐了這龍椅,我常常慚愧自己德行不夠,不足以安定人民,願上天早生聖人,為百姓做主,讓我早日放下肩頭這副重擔,那就是四海之福了!”
其實李嗣源本來就不想當皇帝,他沒那麼大的野心,他就當個地方大員已經很幸福了,當皇帝有什麼好的,操不完的心,而且還是高危職業,隨時可能被人篡位。五代十國期間,那些當大臣的往往都比他們的皇帝活得輕鬆,也活的長。皇帝被殺了,大臣們換個老闆,繼續當官,不少大臣甚至先後在三四個朝代當官,一輩子送走了好幾個皇帝。
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降生在了洛陽,他父親名叫趙弘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