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鄴都平叛
大石山房主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五章 鄴都平叛,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大石山房主人,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不再勸了,我自己回京師去了。”亂兵們說:“您要去哪兒?再要是不知好歹,恐怕您會立遭不測的!”隨後刀劍出鞘,把李嗣源擁進城去了。
.........
知識卡片:
魏博的叛軍撕了莊宗李存勖的詔書,前面也經常有撕詔書的事情。這個詔書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好像都明白,那不就是皇帝下的命令嗎?不就是聖旨嗎?咱們今天就簡單講講詔書的事。
其實呢,聖旨是皇帝下達的所有命令的統稱,這裡邊是分級別的,最高階別的那才叫詔書呢,低一級的叫諭旨,諭旨又分為書面的和口諭。
一般情況下,口諭涉及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皇帝讓太子去給皇后請安啦,讓哪位大臣出差的時候給帶點當地土特產啥的,雞毛蒜皮的事,一般都用口諭。
重要的事情肯定就不能只動嘴說說了,那是要下發書面檔案的,詔書的級別最高,一般是皇帝登基、退位、大婚、祭天、冊封皇后、皇太子、出兵平叛等非常重要的國家大事才發詔書。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一句是“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或“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一般是用墨筆楷書,從右往左直寫,寫在大幅的黃紙上,中間和紙張接縫的地方要蓋上皇帝的“玉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謄寫或者雕板印刷好多份,並且分送到各地,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發詔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然會有一定的程式,不是皇帝一說,底下人一記一寫,蓋上大印就發走了。詔書要由中央的第一機關來擬稿,每個朝代第一機關都不太一樣,然後由皇帝來定稿,發詔書是要開釋出會的,皇帝要在國家最高等級的辦公場所正式簽發,比如故宮的太和殿、大明宮的宣政殿。著裝也有要求,皇帝要穿正式的朝服,不能穿便裝,要正式升坐,群臣附議之後,由禮部尚書在宮城第一門負責宣詔,告知天下。故宮宣詔的地方就是天安門。現在大家能理解為啥四九年要在天安門宣佈共和國成立了吧。
詔書要複製很多份,各地官員都要在衙門口張貼詔書,並且要有人早晚宣讀,古代老百姓要知道國家發生的大事,都是在衙門口得知的。古代沒有村一級的管理單位,很多不出村的人要從縣城裡回來的人那兒才能知道國家大事。所以古代村子裡誰要是去了趟縣城,那回來肯定要跟老少爺們聊很長時間,顯示自己知道的多。
再下來我們講講諭旨,這才是皇帝最常用的書面聖旨,因為諭旨通常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哪位大臣上奏說當地受災了,請求朝廷撥款賑災,皇帝找戶部商量一下看怎麼弄,然後讓戶部起草一份檔案,這份檔案有時候還需要其他部門稽核一下,再交到皇帝那兒,皇帝看看沒啥問題,就蓋章下發了,得到皇帝的批准後,錢糧就開始調動了,這就是諭旨。諭旨是個卷軸,也分級別,卷軸的材質按照官員的品級不同是有區分的,給一品大員的諭旨用的是玉軸,給二品大臣的是黑犀牛角軸,三品是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用的是黑牛角軸。
諭旨也叫上諭,一般由太監或者大內侍衛負責傳達,電視裡經常看見公公們跑到誰家下旨,接旨的人跪在地下,這頒發的就是諭旨。由太監傳的諭旨還好,如果是由大內侍衛傳的諭旨,那一般就沒啥好事了,可能宣讀完以後直接就把人抓了。所有的諭旨都是有備份的,朝廷專門有管理聖旨的部門,這些聖旨都是公開透明的。
另外也有一種諭旨叫“密旨”,顧名思義,這種聖旨就是不能公開的,為啥呢?可能涉及國家機密,也可能覺得丟人現眼,反正密旨裡都是些見不得光的東西,但是密旨也是有備份的。
到了清代還有一種叫作廷寄的東西,廷寄是張廷玉發明的,說白了就是封疆大吏和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