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古為今用結合經義說出一個所以然來,幾個人能辦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極少,不過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
所以策論只在於會試的第三場裡,大家走個過場就好,你就算說申商是一個人,考官只會笑笑,格式對了都讓你過。真的要追究,這題要篩落多少人。
但在經義題裡,你沒有稱呼孔子為聖人而直呼其名,孟子為賢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該避諱的沒有避諱,甚至一行規定寫十二個字的你寫了十三個字,考卷一律罷落。
更不用說,經義破題,稍微離題,那麼三年後再來。
這完全是兩等不同的要求。
因為會試是經義定去留,殿試以策論定高下。
但問題是現在的經義考試有問題。
歷史上就有考生將古往今來大題小題題庫通通背誦後,到考場上套題目,最後考中進士。
這不是一兩個,而是好幾個人。
林延潮當初就靠背題目在書院裡考試矇混過關,那時候他憑著是過目不忘的本事,至於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強行記憶,二三十年持之以恆的讀下去,還真給你中了。
當然有如此坐爛屁股的耐性,以及這等強大的記憶力,都是你的過人之處,選拔成為官員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從詩賦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問取士,科舉考試怎麼考都有弊病,但從後到前,應該說時代在發展,篩選的機制越來越公平,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無奈啊。
而現在朝廷策問考的題目怎麼樣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試策問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還是在德。
這樣題目不是不好,當時朝廷在遼東雲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時務考校貢生的意思。
但如此題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確,然後以兵輔之,畏威才會懷德,破題如此簡單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這樣的題目,表面是策問,實際上還是經義。
換了林延潮,讓他擬殿試題目,至少也要寫個'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論。
想到這裡,林延潮就將心底的想法,如實道出。
眾翰林見林延潮這麼說,也有些被說服了。
面對趙用賢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經義策問並重,那麼對於策問偏弱的考生怎麼辦?
林延潮則回答,一,殿試策問是必考的,這是眾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練習策問。
二,會試一直也有考策問,放在第三場,但以往都是走個過場,但現在我們要重視起來。
三,策問是偏重史料,時務結合經義,強調讀書人要經史並重,要經世致用。這對於只讀經義,不鑽研史籍的讀書人是有難度。
沒錯,這個時代大部分讀書人,有條件讀通經義已經不容易了,再讀史籍很難。但在會試考試的是三千舉人,這些舉人本來就對經義極有功底,中舉後再讀史籍,熟悉時務這是本分,國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個經史貫通的讀書人嗎?
此言一出,一片譁然。
季道統反對道:“朝廷規定四書五經取士已有兩百年之久,林學士要加入史籍,這不是破壞了朝廷的規矩嗎?讀書人會如何想?”
沒錯,考試範圍劃大了。學生請老師考前劃重點。老師答說,整本書都是重點,如此暴擊怎麼能承受的了?考生還不要暴動嗎?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經為綱,以史為目,這就是事功之學。
但見蕭良友起身道:“正因為經義已是考了兩百年,不說別的,四書五經裡大題小題,哪個沒有考過,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數邊,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