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文章和爭執,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句一讚,初時也有翰林質疑林延潮是不是最後因何事沒有寫完此文。
但是在馮琦口中立即成了一等絕妙的文法。
馮琦的文才也是眾翰林公認的,於是經他這麼一說,眾翰林們也是信之不疑,研究起這文法來。
而一旁正好葉向高,方叢哲二人走過,他們聽了馮琦如此說,不由瞠目結舌。林延潮這文章為何少了一段,他們是知道的,可是經馮琦這麼一說,卻成了另一個樣子。
“一個順天鄉試的主考官,不至於吧!”方叢哲感嘆道。
一旁的葉向高倒是一臉嚴肅地道:“我也覺得,馮前輩不至於如此,應當是確實欣賞文章之留白。”
方叢哲撫須讚道:“進卿此乃厚道之見!”
二人回到翰院裡聊天,不久馮琦大步入內,取了一份文章放在二人面前道:“今日拜讀大宗伯文章心有所感,吾亦認為荀子復祀之事乃順應人心之舉,故而撰文一篇願附於新民報上為大宗伯搖旗吶喊!”
葉向高,方叢哲對視一眼都是心道,論及把握時機,此人真是算得恰到好處啊。佩服,佩服啊!
而在京城一處書院裡。
讀書人們也是追著師長,請教這篇文章。
這名師長乃飽學鴻儒,當即笑了笑道:“也好,那麼我等今日不教經史,就教大家讀一讀這‘論荀子’。”
“諸位看這一句‘禮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也,而出自於人情。”
“這話大宗伯以前的文章裡常有所載,其實這也並非他所言,而是張永嘉張璁,當年大禮儀時他就以此言得到世宗皇帝的讚賞。”
“今日用這話來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破那句非天子不議禮,若是天子不能議禮,那麼張永嘉之言何用?”
“這一句是‘臣身為禮臣,奉聖命部議此事……聞知昔漢高帝,英主也,刻銷印章,天下不以之戲玩。宋趙普,賢相也,綴補奏章,人主不以為瑣屑。漢高帝,宋太祖在前,何言有傷聖明?”
“這句話裡舉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
“劉邦當年刻好印章,準備命人分封六國諸侯,但張良勸諫劉邦,你手下都是六國之士幫你來打天下,若是你分封六國諸侯,這些人馬上就離開你跟從故主,誰來跟從你。劉邦納諫作罷。”
“還有就是趙匡胤與宰相趙普,宰相趙普屢次向推薦趙匡胤某人,趙匡胤不肯,最後把趙普推薦此人的奏章撕碎了丟在地上。趙普把撕碎的奏章帶回家綴補好後,過了幾日又向趙匡胤推薦,最後趙匡胤不得不接受了趙普的意見。”
“譬如漢高祖,趙匡胤這樣的明主,都能更改聖命,可知聖人無我之意,又何來有傷聖明呢?”
聽了老儒一言,下面的儒童們紛紛點頭。
老儒笑了笑繼續講了下去……
夜幕降臨,結束了一日操勞的林延潮,回到府裡書房。
聽了陳濟川,天理報一出,反響確實不錯。但是同樣的遭到了很多的批評,他們批評都在對荀子的性惡論,認為林延潮不能為荀子辯護。
林延潮聞之有些欣慰,他想起若是後人將荀子與亞當斯密二人的著作一起來讀,就會發現有很多共同之處。
兩位東西哲人都認為人性有惡的一面。
荀子認為,當以禮導欲。但義在禮先,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亞當斯密認為利己不害他,則無妨,反而利己能促進於利他。
同時荀子提倡社會分工,他主張人能群,在於能分,人不能無群,群不能無分。不過荀子之分,更近於階層的意思,故而‘群則無分則爭’,因此必須以禮維護,同時分也可人盡其才,最後‘農農,士士,工工,商商’。
而分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