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9章 算賬,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晰的。”
姜星火又問道:“需求量呢?大明每年實際消耗的鹽是多少?”
這個問題同樣不難,夏原吉答道:“按照洪武二十六年那次的人口統計,大明總人口6054萬人,如今過去了十年整,算上自然增長和戰亂損耗,應該還是在6000萬左右,每人每年同樣按7斤鹽來算,需要4.2億斤鹽。”
這樣看來北宋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大明年耗鹽量4.2億斤,而產量是6億斤。
也就是說,食鹽產量比實際消耗量大一截是正常現象。
夏原吉點點頭,然後繼續說道:“接著說鹽稅,北宋官鹽的鹽稅收入是1200萬貫,假設銅錢價值不變,按現在的銀價(1兩銀子=1200文銅錢)折算,基本相當於現在的1000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北宋的商稅收入此前明確過,約合760萬兩白銀。
而鹽稅收入,則高達1000萬兩,這還是官鹽只佔市場流通四成的情況。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北宋歲入1億緡錢是怎麼來的了。
“大明的鹽稅,換算成白銀,大概每年250萬兩。”
“所以,這個數字無論怎麼看,都是有古怪的。”
這裡的古怪,不是指的私鹽問題,事實上私鹽這東西,光靠制度是無法禁絕的,姜星火說的古怪,是刨除私鹽後的事情。
既然每人每年的鹽食用量是一樣的,北宋1億人口,大明6000萬人口,而北宋鹽稅收入在官鹽只佔市面流通量四成的情況下,達到了1000萬兩,大明如果同樣官鹽只佔市面流通量四成,那麼合理的稅收,應該是600萬兩,但如今實際上只有250萬兩。
——剩下350萬兩差在哪了?
只要解決鹽稅的問題,那麼姜星火面臨的賭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裡面有兩個變數有可能導致數字的差異。
第一個是官鹽佔市場的比例,第二個是每斤鹽在北宋和大明不同時期抽的稅是否相同。
但就“官鹽佔市場比例”這個問題來說,大明是禁絕私鹽的,而且官府嚴厲打擊販賣私鹽的情況,雖然私鹽交易屢禁不止,但再怎麼說,就算是比爛,也不可能官鹽僅僅佔市面交易的四成份額,實際上情況,大明的官鹽應該佔到了五到六成,也就是說數字不僅不該下降,反而應該上升才是。
但這麼算,差異越來越大。
“大明怎麼抽鹽稅的?”
這個問題,作為戶部尚書的夏原吉自然門清兒。
“大明每斤鹽朝廷抽稅,只比北宋要少一點,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問題似乎陷入了死衚衕。
市場比例高,抽稅一樣,根本解釋不了為什麼能差出350萬兩之巨的鹽稅收入。
開中法嗎?
不,不完全是。
大明為了防衛北元對中原的襲擾,在邊境部署了幾十萬兵力,但由於邊境距離大規模產糧區太遠,為了解決後勤補給的困難、減輕財政負擔,採用甩包袱的開中法。
開中法確實是消耗了鹽引,商人將糧食運往邊塞地區來換取鹽引,然後去朝廷指定鹽場換取鹽,再在固定範圍內進行銷售,透過將食鹽的販賣資格下放,促成食鹽的商品貿易。
但不管怎麼說,實際支出鹽引的,大頭還是在兩淮鹽場,這部分鹽引算作朝廷抵扣給商人運糧費用的,但絕對不會高達350萬兩白銀。
為什麼?因為每年透過開中法,給北邊運輸的糧食數量是固定的。
開中法末梢的晉商,負責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提供糧食,獲得河東鹽池的鹽引,以及兩淮鹽場的鹽引,每年透過商屯和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