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9章 算賬,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前應該有不少人在這裡工作。

事實上也是如此,戶部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清點此前的鹽稅資料,為的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

想要對鹽法動刀,想要擺平這些被開中法養出來的怪物,光是把早就爛透了的驗證衙門做些外科手術式的除貪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從根源上整治。

而姜星火一貫施政的態度,就是那套“無調查勿發言也”,先把事情的事實研究清楚,然後再說怎麼動手。

夏原吉拿出整理好的資料結論,挨個解釋給姜星火看。

“宋朝巔峰人口過億,每年鹽產量大約在10億斤左右,兩宋最重要的鹽產地是兩淮鹽場,這跟大明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而且由於兩宋始終控制著兩淮流域,直到南宋滅亡前夜,兩淮防線都沒被蒙古人突破,而宋朝時期,兩淮鹽場的鹽產量佔到全國的二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紹興二十七年的記載,淮南產鹽就達到380萬石(宋代度量衡1石=120斤,約合4.56億斤),而根據《宋史·通貨志》記載: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6貫.也就是說當時宋代的鹽引,一引是116.5斤,跟一石區別並不大。”

“那宋代的鹽稅收入是多少?跟人口一樣,也按峰值資料來算,這樣方便等比例帶入到大明來估算理想資料。”姜星火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關鍵,問道。

“宋神宗的時候,宋廷官鹽把鹽引賣給鹽商,一引價格不變,還是6貫錢,但是鹽稅達到了1200萬貫,也就是賣出了200萬引,大概是賣出206萬石。”

“不對。”

姜星火先打斷了夏原吉的話,捋了捋思路。

“按理說,北宋的鹽產量一年是800萬石,約合10億斤,而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食鹽用量大概10斤?”

“不到10斤,產量一直是富餘的。”

夏原吉解釋道:“《管子》上寫得明白,‘齊人食鹽之數,一年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這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事情,但齊國是產鹽大國,而且鹽食用量的變化始終不大,即便有上漲,北宋也最多每人每年7斤。”

嗯,按照度量衡來換算的話,齊國的一升約等於200毫升,齊國的食鹽標準也就是男人6克、女人4克、小孩不到3克,現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飲食健康標準也是每人每天6克。

而每人每年7斤鹽,是按10克每天的標準來計算的,北宋時期能不能有這個標準尚且存疑,所以只能按最多每人每年7斤來計算。

“那也就是說,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7斤,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

“不對,還是不對!”

姜星火重新計算了一下數字,根據鹽稅收入,反推出來的賣出的鹽的數量是206萬石,也就是2.47億斤,而實際上的耗鹽量小於7億斤,但再怎麼小,中間還差了4億斤左右的鹽,而且這裡面是有官府鹽場產量的。

如果按2.47億斤來算,肯定是不夠北宋1億人口消耗的,這點鹽連維持身體基本所需都不夠,而北宋的人口數字是沒問題的,賣出去的鹽也是有數的。

“所以說北宋有六成的鹽,是私鹽,而且私鹽是大量由官鹽流出的,也就是官鹽開採以後,沒收上稅,變成了私鹽流入市場,滿足了百姓的食鹽需求。”姜星火算出後說道。

“沒具體的記載,這種事情沒法統計,但是從數字上來推論,應該是如此。”

夏原吉點點頭,接著對比起了現在大明的鹽產量。

“大明的比較好算,因為太祖高皇帝全面禁止私鹽的原因,目前朝廷每年發放的鹽引是20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所以鹽場每年的鹽產量是6億斤,這個是非常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一塊封地,逆襲全靠苟

一品大金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