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9章 算賬,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依然可以打價格戰,把國外棉棉紡織品的價格傾銷到0.15-0.16兩銀子\\\/匹來競爭,也就是說把國外的棉紡織品價格拉到跟大明國內一個水平,同時讓國外的棉紡織業無利可圖。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算上運輸和倉儲費用,在零稅率或低稅率的通商條件下,每一匹出口的松江棉,都能賺到0.05兩銀子的利潤。

利潤率高達50%。

這無疑是一門好生意。

而且松江棉的貿易還有兩個優勢,第一個是鑑於松江棉的物美價廉,外國的權貴階層,是一定會大量購買囤積,自己主動做買辦幫助大明沖垮本國的棉紡織業的;第二是安南和占城的市場被佔領後,鄭和的船隊只要繼續西行,不需要走太遠,抵達天竺建立穩定的貿易站,就可以把松江棉反向傾銷到天竺和阿拉伯地區。

為啥叫“反向傾銷”?

因為棉花的原產地就是天竺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華夏之前,華夏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唐朝時期,據說棉花有傳入,但並未引起重視,而在鐵血大宋以前,華夏只有“綿”字,沒有“棉”字。

即便如此,棉花大量傳入中原,也是在宋元時期了,“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事實上,正是蒙古人的世界大征服,才促成了這種廣泛的、跨地域的資源交換。

而正是在這種變化到來以後,華夏、朝鮮、日本、安南、占城才開始大力發展棉紡織業。

大明從洪武年間開始,棉花走進平常百姓家,讓百姓終於獲得了一種平價保暖物,不用像先人們那樣穿著縕袍在冬天瑟瑟發抖了,所謂“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便是如此。

一般而言,僅松江府一地,棉紡織品在明代中葉(嘉隆萬時期)年產量大約1500萬匹,外銷1300萬匹,官府稅收150萬匹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棉紡織品的年產量則高達一億匹。

所以只要打通到天竺的商路,天竺與阿拉伯的貿易是一體化的,也就能夠間接賣到阿拉伯了,即便不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比,就比對一百多年後的大明,現在手工工場透過水力大紡車形成的產能和對外銷路,是基本一致的吧?

因此,一年外銷1000萬匹棉紡織品,每匹利潤0.05兩銀子,總利潤50萬兩白銀,這個估計是極為保守且可靠的。

事實上,即便純利潤達到70-80萬兩白銀,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畢竟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物美價廉就是最大的殺招,這個時代可沒什麼貿易保護的意識,更別提關稅壁壘了。

“松江棉按50萬兩算,那就還剩68萬兩的缺口。”

以最保守的估計,不算日本那頭的非武裝自由貿易區帶來的收益,也不算松江棉可能多賺取的利潤,最後的缺口,就剩下這些了。

“還是得從鹽法開刀。”

姜星火沉吟片刻,問道:“此前要調查的資料,都查到了嗎?”

繞來繞去,這麼大一個窟窿,核心還是在鹽法上。

夏原吉自然清楚姜星火今天前來的目的,事實上,對於姜星火身上的壓力,他是感同身受的。

變法到了如今的階段,說什麼都沒用,只有把成績做出來,才能擊潰一切阻礙,繼續推行下去。

夏原吉放下茶杯,把桌子上的紙在旁邊的火盆焚燒完,一邊燒,一邊回答道:“查到了,前代的這些東西不好查,都分門別類放在另一處連通的屋子裡了,姜師且隨我來。”

兩人來到了戶部的另一處臨時存檔的地方,這是一個三間的屋子,中間隔斷被打通了,裡面不同的架子上放著密密麻麻的文書,而從桌子上的賬本和算盤來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長生家族

胡說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