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綠色鸞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下洶洶,帝心猶疑,遼東百戶,隻手遮明,青綠色鸞鳥,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京城的風雲突變,遠在薊州府的王琦自然收到了訊息。
這些天,葉向高和孫承宗都給自己來信,強調此次事態之嚴重,聲勢之浩大,提醒王琦斟酌而行。
但是,徐光啟的觀察來看,琅國公看起來並沒有收到太多的影響,王琦幾乎每日都和自己一起視察薊州府百姓的從新安置情況,同時對於遼東難民的安置也先行一步開始執行。
這幾日,徐光啟和王琦在政事以及農事,軍務上多有探討,大有相見恨晚的意味。
按照徐光啟的建議,遼東的土地,目前可用的大約六百餘萬畝,如果朝廷能對遼東的地稅糧稅進行減免,同時鼓勵民眾種植,在遼東的難民完全可以回到遼東,一邊開墾荒地,一邊還可以自力更生,鞏固邊疆地界。
另一方面,科爾沁和明朝的的商貿活動已經日趨頻繁,大量的商人北上,想要分一杯羹,科爾沁以南,明朝疆土以北的地界,全是無人開荒的肥沃土地,如果朝廷能派人進行指導以及駐軍,那麼難民前往耕種,也是大有裨益。
而且,徐光啟近年正在研究了從交趾能地傳來的番薯作物的種植儲藏方式,也多次上書朝廷進行推廣,在其看來,此物若能大量種植,對於日趨寒冷的天氣,也是一種提前準備。
“唯一的缺點,就是此物不耐嚴寒,北方地界中,老夫已經在很多地方嘗試栽種,沒有一次成功,除非再往南去,靠近長江流域,才有大面積推廣的可能,可是南方多有水稻,也無人有興趣,種植此物......”徐光啟頗有遺憾的搖了搖頭。
“若是人造保溫棚呢?”王琦將手中的茶杯遞給徐光啟,開口問道。
“保溫棚?”徐光啟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咀嚼其意,倒是不難理解。
“以木質架樑,枝為船骨,再以泥土活水,蓋之以縫隙,將溫度與外界隔開,形成小範圍內的相對高溫,是否可以成行?”王琦用前世的保溫棚經驗,加之以當世的條件,加以解釋。
其實從漢朝時期,就有了在室內生火創造出人工溫室,然後種植蔬菜的方法。漢朝時期就能在溫室種出二十多種蔬菜,韭菜、生薑、木耳、冬葵、大蔥等,已經很豐富了。但成本十分昂貴,出產量也是很低。到了元朝,開始出現用高粱杆做成“大棚”用泥土把高粱杆大棚培起來,用動物糞便在菜地上鋪滿保溫,這種技術的進步比漢朝更省錢,更加大了反季節蔬菜的種植。
但是綜合來看,也是達官貴人專屬,對底層百姓來說,成本依舊是太過昂貴。
不過王琦的話,卻是令徐光啟眸中一亮。
若是能改造保溫棚降低製造成本,則番薯作物,必然能夠大規模的推廣此物。
科學家向來行動派,徐光啟聽到這個建議,立刻摩拳擦掌,想要去嘗試一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