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雨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7章 第二代技術更新,魏晉乾飯人,鬱雨竹,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合,看來過不了多久臣就可以討一杯喜酒喝了。”

趙含章哈哈大笑起來,拉著傅庭涵一起入內。

身後的王氏聞言也很高興,小聲和北宮夫人介紹道:“這是郭璞,精通卜算相面,他說好,那就是一定好。”

蕙娘當然聽說過這人,可以說,新帝能那麼快登基而沒有造成惡果,郭璞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她和北宮純都認為郭璞會選擇趙含章,是因為他知道上天選擇了趙含章。

既然他說了是天作之合,那就一定是天作之合了。

蕙娘臉上也不由帶出笑來。

傅庭涵帶他們去工部的格物司,是一個縱深很深的套院,每個院子研究的東西不一樣。

工部的格物司還是以民用的研究為主,他帶他們去紡織的分司。

院子很大,也平坦,分了幾堆人湊在一起研究,聲音都很小。

趙含章一臉的驚訝,傅庭涵便解釋道:“他們聽說這次還有太后陪同,所以都收斂了許多,就是爭執都輕聲細語的。”

“所以要是我來,他們就不收斂了?”

傅庭涵:“你常來,他們在意不過來。”

他們做出了新的紡機和織機,它比原來的紡織機小了近一倍,但紗錠卻增加了,現在的紡機足有四十八個。

傅庭涵道:“就以紡麻為例,之前的改出來的紡機有二十個紗錠,一天可以紡麻線二十五斤,現在卻可以紡麻六十斤。而非我們改造前的紡機,普遍只有兩到五枚紗錠,一天最多可以紡紗三斤,而且,通用的紡機還是以手搖為主,現在我們還是延續上一次的改良,用腳踏。”

雖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紡機和織機,也沒有拒絕技術外流,但新紡機和新織機還是隻在小範圍內傳播,並沒有普及來。

趙含章讓各地縣衙做過統計,目前第一代改良紡織機最多的是豫州,但也只佔戶口的百分之二十,然後是蜀地。

蜀地的新式紡織機是諸傳帶去的,聽說他買了十架紡機和織機,千辛萬苦運到蜀地後就讓人拆了兩架,讓工匠照著仿製。

但蜀地的佔比也不高,只有一些大戶人家和少部分中等收入的人家換上了新的紡織機。

佔有率這麼小,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推廣第二代新的紡織機損失會小很多,更換通用的紡織機成本會降低;

壞處是,第一代都那麼難推廣,何況第二代呢?

趙含章問:“質量怎麼樣?紡機和織機貴重,一戶人家可能買一臺要用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平時只更換紗錠之類的零部件。”

傅庭涵道:“我們連著用了三天,目前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但有些地方還需要稍加改進。”

他讓人坐下紡紗,然後給趙含章指出有問題的地方,“我們紡線的纖維有四種,除了蠶絲是長纖維外,其餘的毛、麻和棉都屬於短纖維,我覺得它織出來的線對於蠶絲來說略粗,不利於精美布料的織造,我想從紗錠上入手,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換的紗錠,當需要細線時,用一套紗錠,需要粗線時,用另一套紗錠。”

趙含章:“一般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夠去替換紗錠吧?”

“不錯,要換一次紗錠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還不會換,得請工匠上門,又是一筆花銷,所以我想做一個可以粗細轉換的紗錠,這樣一來會節省很多更換的時間和成本。”

趙含章:“做出來了嗎?”

傅庭涵:“已經有頭緒了。”

一旁的工匠連忙道:“陛下,我等皆認為這種粗細都可的紗錠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民間養蠶的人多集中在豫州、荊州和蜀地,蠶農一般為了省力,就不會再種麻,都是將蠶絲和綢緞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逃荒來到四九城

小明飛豬

神豪系統?哪有我十年小青梅香

沙琪瑪小王子

一覺醒來:身邊躺了個女友殺手

紫青摘月

賭王出獄,我帶大嫂吃香喝辣

夏天愛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