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雨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9章 農業(一),魏晉乾飯人,鬱雨竹,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筆趣閣頂點.biqudd.org,最快更新魏晉乾飯人!
華夏人對飲食有一種天然的熱愛,過得再苦再難,也不放棄追求美食。
早在漢時,朝廷就發現麥的畝產高於粟,於是提倡種植小麥,但努力了幾百年收效甚微。
趙含章吃過麥飯後就單方面認為以前小麥推廣不開是因為麥飯比粟飯難吃。
一直到諸葛亮發明了饅頭,加上東漢張仲景之後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的餃子,民間種麥的佔比才開始上漲。
但因為麥子脫殼和磨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所以民間種植的粟依舊佔據五穀的之首。
直到天下大亂,連年饑荒,百姓這才短暫放棄口感,轉而大量種植小麥和大豆這兩種產量高的農作物。
現在天下安定,百姓們又開始恢復種植粟,不過這一次,小麥的種植率要高於粟,甚至在朝廷的推廣下,一直居於未位的水稻種植率也開始上漲。 一是因為小麥和水稻的畝產比粟高,二則是因為趙含章多年來推廣的石磨和水磨,尤其是她登基之後,她要求每個村子都要有一口石磨,並命各州郡,若有
鄰水之處,要建造中小型的水磨坊,以方便民眾。
水磨坊,不僅舂米方便省力,磨面也快速便宜。
但朝廷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於是民間開始出現營利性的磨坊,有牲畜作為動力的,也有水力作為動力的。
賺的就是個辛苦錢。
趙含章聽說以後還在朝上誇了他們勤勞聰慧,並將傅庭涵畫的小型水磨坊的設計圖給放在報紙上,讓有意做這門生意的人少去許多曲折。
這樣一來,種植小麥的人更多了。
而像趙瑚、王導、汲淵這樣的大地主、大世家、大官僚,他們直接就排除了粟,大量種植更美味,畝產更高的麥和稻。 和普通人相比,他們更不缺勞力將糧食精細化,且因為他們可以承擔的風險更大,因此私下聯絡司農寺,和他們購買培育出來的良種,搶在所有人面前種植
。
司農寺也需要大量的資料做研究,因此不會拒絕,只要上門來買種子的人簽好合同就行,保證種子不外洩,他們就都賣。
種植資料回頭是要上報給司農寺的。
兩年下來,他們有種好的,自也有種壞的,但整體來說,好的比壞的要多得多。
不過農業回報率低,就算十畝地只種壞一畝,損失也大於良種帶來的收益,所以大家都謹慎了許多,不像最開始那麼追捧司農寺出品的良種了。
這次沈如輝進宮來就是抱怨的,順便來推銷一下他們新研究出來的洛陽南二號。 “認種良種的人少,臣等收集上來的資料就少了,研究的時限又被拉長,尤其是水稻,臣發現水稻的產量上升要比小麥高,可它的變化也大,偏洛陽一帶地區
偏冷偏幹,很多地方不適合種植水稻。”沈如輝想去荊楚,或者豫州南部做研究。
趙含章見他似乎對水稻很感興趣的樣子,問道:“沈愛卿現在專精水稻嗎?” “倒也不是,不過覺得種植水稻也很有趣罷了,”沈如輝道:“寺中十個人有六個人跑去研究小麥,三個研究水稻,還有一個則是雜項,所以臣覺得研究小麥
的人足夠多了。”
而且因為趙含章廣招賢士,哪怕是不識字的老農,只要有種植上好的見解,都可以到司農寺領一份俸祿,如今寺裡可擠了不少人。
要不是沈如輝管理嚴格,一個司農寺的人都快趕上格物司的人多了,真是恐怖。 趙含章想了想,同意沈如輝在水稻種植期間去荊楚做試驗,卻不同意他長留,“朕會讓王儀風給你安排一塊試驗田,條件儘管提,你去時多帶上幾個人,讓他
們記錄資料。” 她頓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