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鐵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六四章 ——假女人,禍亂明朝,錦衣鐵衛,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天一早,方中愈就派人到南坎鎮和附近村鎮尋找懂東洋話的百姓,但是沒能找到。

傍中午時分,于謙等人帶著二十多個造船工匠返回到南坎鎮,立刻著手準備拆換船舵、修補甲板...

沒等方中愈去找他、于謙主動來到大營,一見面于謙就說道:“方大人,昨天晚上我忽然想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哦...於知縣請講。”“船是可以修好的,但是到哪找那麼多慣於乘船的軍士呢?你帶來的那些軍士...可以嗎?”

“呃...”方中愈愣住了,問道:“怎麼了於知縣,難道如東縣竟然找不到兩百個會駕船的人嗎...?”

“駕船、划槳的水手我能找到,我是指作戰的軍士...”于謙說道:“不是習慣乘船的人初上海船可受不了,不要說大風大浪、就是這等風和日麗的天氣出海轉一圈都會暈船的。”

“喔...”方中愈想起自己乘船的經歷,不由咧咧嘴角,“我把這件事情給忘了,哎呀!船修好再說吧,我想兩萬多人裡怎麼還挑不出兩千人啊?”

于謙笑了笑,“但願吧!”“於知縣,你知道有人懂東洋話嗎?”“怎麼了?”“我需要一個懂東洋話的做傳譯...”方中愈便把橫濱鶴的事情說了一遍。

于謙聽了也頗感驚訝,“據說縣上有個人在東洋呆過幾年、去年的時候才回到如東,他肯定懂東洋話、我派人回去找一找...。”

“太好了於知縣、越快越好,我感覺那個橫濱鶴和這次海盜大舉來襲有關聯;弄清他的秘密,也許更容易對付這夥海盜...”

于謙去派人找傳譯,方中愈則把王瑜找來,讓他在軍營裡查查有多少人可以上海船作戰。

王瑜做事麻利,不到半個時辰就把人數統計上來:上過船的共有三千一百人,其中上過海船的八百多;慣於船上生活的是一千七百多人,其中只有老家是蘇、浙、閩、膠東海邊的四百多人有過出海打魚的經歷。

方中愈卻很高興,“不少不少,咱們有四艘船、每艘船四五百人足夠了。走,咱們找於知縣商量商量去!”

于謙在海邊督促工匠修船,方中愈找到他說道:“上船的軍士有了,就請於知縣張貼告示招募善於駕船、划槳的水手。”

“好啊!方大人辦事真是快捷,我這就寫告示。”于謙立刻命人找來書案、筆墨紙張,就在海邊寫起告示來。

方中愈說道:“得多寫一些,各處都要張貼...工錢多給些無妨。”他見於謙一個人書寫速度慢,便要了筆親自上陣。

于謙先前沒留意,等寫好一張偶然抬頭不禁驚呼一聲,“方大人真是家學淵源啊!您這字,本朝的那些大學士也沒有幾個能寫得上來的。”

“於知縣過獎,”方中愈邊寫邊說:“你的字才見功力。”“不過、不過...我的字跟方大人可是比不了,就算再練五六年...不行,怕是十年也趕不上大人。”從此,于謙對他更加敬佩。

再寫一會,于謙乾脆找個人照他的樣子抄寫,他自己跑到方中愈身邊仔細觀看他如何運筆、行筆...

很快,十里八村、附近縣鎮都張貼了告示;一來百姓都痛恨倭寇、二來工錢很是豐厚,所以來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招募現場設在海邊,再加上不遠處就在修補海船,來看熱鬧的百姓圍了一層又一層;方中愈就呆在現場,可年輕精裝的挑了六十個槳手、又找了二十多個水手和一個有經驗的舵手便帶著他們上了那艘快船。

老話說隔行如隔山,方中愈看著很複雜的事情到了人家手裡跟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先起錨、以一邊槳劃離海岸一小段距離,然後張小帆、轉舵、划水、升大帆...

負責駕船、指揮的是個五十多歲的漁老大,一邊掌舵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