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耙撈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章 基金造神,隱形富豪煉成記,釘耙撈月,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2015年起,經過p2p、虛擬幣的數年收割,很多人發現:相比而言,除了樓市,股市還是更靠譜的投資場所。這時,房價已高,買房價效比已不高,於是,從2019年起,大批中產階級人群湧向基金公司。
這時,一批中生代基金經理開始嶄露頭角,為了儘可能吸引這批90後為主的基民,各家基金公司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過往事實證明,“基金經理排行榜”類似封神榜一樣的存在,可謂營銷利器。被“封神”的基金經理可以吸引眾多“信徒”,享受超多人間煙火。
有排行自然就有競爭,但是基金公司的資源也實際有限的,想要登頂排行榜,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資源)。於是幾家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開始了他們的“造神”計劃。
基金公司集中投研團隊的資源,集中基金公司的投研力量,找到好股票;以“主推”的明星經理所管基金為主,抱團拉昇;有時候,幾家基金公司達成默契,大家扎堆某一個細分領域,圍獵某幾隻某頭股票,從而讓主推的基金淨值高於其他同行。
然後,集中公司的營銷資源,開始為“造神”的基金經理造勢,給基金經理做包裝營銷,學歷、業績、獲獎、經歷都能成為宣傳點。不然,單靠基金經理一個人,要玩幾百億的盤子,實在困難。
經過一番運作,基金淨值節節高,基金經理也成功登頂排行榜前十,於是“神”誕生了。
其實,基金造神運動,早在2000年以後就開始了,並造就了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
1989年,18歲的王亞以高考理科狀元身份考入菁華大學。
在家人的建議下,他選擇了當時熱門的電子專業。不過,接觸了更廣闊世界的王亞很快發現,自己對電子行業興趣並不大。風起雲湧的股票市場,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我記得大四那年就開始買《中國證券報》,那是1993年,該報剛創辦,一週只有兩期,我還到編輯部買了合訂本。”王亞對媒體表示。
在求知熱情的推動下,王亞選修了菁華經管學院的企業管理雙學位,“那時證券投資方面的書還不多,我把幾乎能借閱到的書統統拿來看,越瞭解這個行業,自己越著迷。”
菁華畢業後,王亞被分配到了中信集團。一年後,他加入了京都證券東四營業部。 1998年,王亞轉到剛剛設立的京都基金管理公司,開始了基金投資管理的職業歷程。
不過,此時的王亞還沒開竅,在投資方面的成績四平八穩,並無出彩之處。
2003年,王亞管理的京都成長業績在公司內部倒數第一。痛定思痛,王亞去國外進修,跑到西方的美國華爾街取經。
學成歸來,王亞回到京都基金公司,開始嶄露頭角。
貼近市場、交易次數多、偏好冷門股、交易能力強等特質加身,再遇上2006年開始的大牛市,王亞接任京都大盤精選基金的基金經理以來,6年時間回報高達1182%,而同類基金平均回報僅為234%。
輝煌的戰績,將王亞推到了聚光燈下。此後,中國股市出現了“王亞概念股”,只要是王亞所投資和重倉的股票,都會引來投資者的廣泛追逐。
高處不勝寒。
長期承受著巨大壓力,王亞萌生退意。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京都基金位會議室裡,剛過不惑之年的王亞出席媒體懇談會。出人意料的是,這位“基金一哥”提出離職。
“外界關注太高,壓力太大”。
王亞表示,市場對於“王亞偉概念股”的追逐,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投資,一些市場機會在面前,本來可能可以把握,但又擔心誤導投資者,這讓自己的投資變得縮手縮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