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各州郡人口分佈
流香千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漢末各州郡人口分佈,三國之巔峰召喚秦昊全文完整版,流香千古,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東西兩漢人口分佈分析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戰亂都直接導致大量人口消滅和伴隨的巨大物質財富的毀滅,三國時期是更是中國人口的一個低谷。資料庫中,我們瞭解到公元157年東漢人口達五千六百多萬,大****後公元260-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才七百六十餘萬,不及原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認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該不會低於1000萬,因為有很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計的。
史書公認僅曹操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數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兩年間數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竟然所剩無幾,一片荒涼。少帝劉協逃出長安後,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隨駕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袁術軍認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飢。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制造理論根據。他說吃不認識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鸚鵡。程昱向曹操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乾。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漢朝人口綜述: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查皆為戶數和口數並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
《漢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03郡國戶口數總共為戶萬,口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強。
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劃分,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和黃河下游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關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公里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陽)—陳留—濟陰(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這種分佈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的還到了嶺南地區。同時南方經濟進一步得到開發,人口顯著增加。
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國有戶萬,口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佔2/5。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佔全國的42.2%,口數佔全國的%。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佈起了顯著變化。
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於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深入開發的結果。而黃河流域除了少數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而根據各處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數如下:
公元105年(東漢永興元年)5325
公元122年(東漢延光四年)486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