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章 左帥施恩撫淮北,北魏均田進中原,龍山明月刀,魏江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裡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在北魏,也就是大魏王朝實行均田制以前,中國中原王朝實行的一些土地制度,中國最古老的土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公有制,也就是井田制,井田制的開創者是夏朝開國王大禹,就是治理洪水的大禹,在遠古時代,華夏大地是洪水時代,氣候溼潤,百川橫溢,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互相沖擊流淌,中原大地遍地汪洋,白馬鯀治水失敗後,禹擔起了治水的使命,利用13年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使得百川入海,洪水被制服了,洪水消退以後,出來了大片大片的平原,土地一望無際,平平展展,人們為了爭奪肥美的土地和水源,互相廝殺,亂的不可收拾,這時禹建立了大夏國,是大國的開國君主,為了阻止族群為爭奪土地廝殺,他發明了一種耕作方式井田制,井田制是在肥沃平坦的平原上,將土地分成無數個井字的大方塊,每八家為一井,中間一塊是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種,收貨穀物上繳國家,八家唯一的水井在公田的中央位置,人們每天前來打水,順便就把井邊的土地耕種了,這就為統治者生產出來了剩餘的物品,十井為一里,十里為一社,人們在里社耕種,不但滿足了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也供應了統治者。

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制度不斷的遭到破壞,奴隸制財富越來越集中,於是佔有大量土地和奴隸,奴隸集體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又受到奴隸主的壓迫剝削,於是奴隸大量逃亡,不斷反抗,就得社會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無法實行了。到春秋時期,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制度,逐步打破了井田制。初稅畝實行按畝徵稅的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制,由於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畝徵稅,導致了井田制的解體,最終也就導致了周王室經濟制度的解體,周朝的奴隸制走到了盡頭。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按畝納稅,繳納地租,按戶籍徵發徭役和兵役,於是,土地所有制由奴隸的公有制變成了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在漢朝,仍實行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按畝繳納租稅,按人丁負擔賦役,國家向農民徵收租稅,基本上是以稅人為主,人身控制非常嚴格。但是這一制度到五胡十六國時代,由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興起,遊牧民族對漢朝的統治衝擊非常大,中央政權瓦解以後,原有的土地私有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因為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他們大量的圈佔土地,實行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造成了土地荒蕪,生產力下降,急需一種新的土地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統一北方後,著手實現均田制。

北魏前期實行皇家土地國有和鮮卑貴族為主的土地私有並存制度,鮮卑貴族不繳納租稅,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租用貴族的土地,並向國家國家繳納稅賦,隨著北魏統一了北方,鮮卑貴族土地私有制成分大增,因為貴族不交稅,國家收入減少,無地的農民成為流民,一方面貴族圈佔的土地耕不過來,大量荒蕪,一方面農民沒有土地,流離失所,所以逼著朝廷實行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於是均田制就應運產生了,但前期實行的均田制,是不打破貴族土地所有制為前提的。到孝文帝改革時期,逐步形成了以人丁為主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和府兵制三位一體的稅賦體制。

由於均田制沒有打破貴族土地私有制,貴族大地主追求土地的慾望增強,財富積累後大量進行土地兼併,國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私有佔據主要地位,均田制徹底崩潰,租庸調製也無法實現,孝文帝后期出現了大地主莊園經濟,地主在大規模的莊園中實行分工合作的勞動制度,雖然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封建經濟的發展,但是,土地高度集中,貧富兩極分化,農民和地主,農民和官僚統治階級的關係日益緊張,導致了流民暴亂或農民起義,北魏後期北方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就說明了階級矛盾的上升,而不同種族之間,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