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6章 (3),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軍派去的奸細,對方自然就會將他們全部誅殺殆盡,殺戮一起,宣武軍就有了出兵的藉口,不但解決了這些逃兵,還贏得了仁義名聲。朱溫正是以此為藉口,屢屢攻擊東南方的武寧軍節度使時溥,不斷的擴大地盤。
饒是如此,朱溫還是制定了嚴厲的律令,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宣武軍的戰場紀律是非常殘酷的,戰鬥結束以後,如果某個部隊的主帥沒有回來,其他人卻跑回來了,這些人全部都要被斬首,謂之:“跋隊斬”。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宣武軍計程車兵不得不奮戰到底,陪同自己的長官同生死共存亡。
由於“跋隊斬”的軍令實在殘酷,不少宣武軍士兵悄悄逃亡,他們沒有選擇別的勢力投靠,而是選擇偏僻山嶺藏匿,於是朱溫又下令在士兵臉上刻字,作為標記。士兵如果逃走,因為臉上有刻字,很容易被哨卡發現。這樣計程車兵被抓回來以後,當然是公開處死,連同長官也要受罰。由於朱溫的軍令非常殘酷,因此宣武軍每戰必定拼命,退縮者只有被處死的份。
處在中原這種四戰之地,朱溫的敵人實在太多了,面對不利的形勢,朱溫也非常能忍。當初和王重榮交戰的時候,因為上司孟楷的搞鬼,朱溫的日子過的非常的艱苦,部下傷亡很大,援兵卻遲遲不到,危在旦夕,但是他依然堅韌下來了,沒有給王重榮打敗他的機會,而且沒有讓黃巢看出他又叛變的念頭。佔領了汴州以後,宣武軍的兵力不足。
朱溫的能忍,尤其表現在對李克用的用兵上。
在北方,朱溫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秦宗權,而是李克用。秦宗權的淮西軍依靠搶掠為生,註定了是不長久的,縱有煙消雲散的那一天。然而李克用的卻不同,突厥人有仇必報的性格,註定了他們對朱溫是最大的威脅,他和朱溫之間,註定了最後也只有一個人可以活下去。
上源驛事件以後,朱溫和李克用不斷開戰,黃河兩岸戰火連綿。李克用每年都要發動數次對朱溫的戰役,利用突厥騎兵的機動性,深入黃河岸邊偷襲朱溫,同時在政治上不遺餘力的打壓朱溫。面對李克用的瘋狂,朱溫採取了高築牆的手段,在黃河岸邊修建防禦要塞,駐兵把守,同時實行堅壁清野的措施,不給李克用發揮戰鬥力的機會。
面對宣武軍的銅牆鐵壁,李克用非常惱火,騎兵善於機動而不善於攻堅,只有將宣武軍引誘出來,才能更好的聚殲。然而,無論李克用如何挑釁,如何刺激,朱溫都不肯輕易出戰,無論李克用如何羞辱他,他都能夠堅韌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李克用面對這隻老烏龜,還真的無從下手,好幾次都無功而返。
劉邦身邊有張良、韓信、蕭何,朱溫身邊同樣有敬翔、謝瞳、葛從周、孟絕海、鄧天王、龐師古、牛存節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單從人才上來說,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鷹揚軍。尤其是宣武軍的核心謀士敬翔,更是鷹揚軍最為關注的目標。如果劉鼎決定實施刺殺計劃,那麼敬翔的排名肯定要在朱溫之前。
敬翔的生年不詳,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自稱為昔日平陽郡王敬暉的後代。敬暉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唐神龍元年(705年),曾經聯合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發動政變,將武則天逼退位,擁戴唐中宗復辟。被唐中宗封為異姓郡王。後被武三思所害。唐睿宗即位後,賜敬暉 “王”爵,並封敬暉為秦州都督,諡曰“肅愍”。
敬翔小時候就聰明過人,酷愛讀書,尤其擅長於寫文章。按照讀書人的歷來傳統,參加科舉是最好的出路。他曾經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紛亂的世道,他投了朱溫的手下王發。初時,敬翔在軍中“為人作箋刺”,也就是給軍中一些文墨不通的將士代寫書信,有時有將領欲寫公文向上級報告,也來找敬翔代筆,敬翔寫完後,還要向人家解釋,文縐縐的別人聽不懂,也不愛聽。
敬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