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8章 鐵騎繞龍城(1),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揚軍的兵力雄厚,劉鼎對關中逐漸放心,才會有南下揚州,雲遊四海的行動。不過,對於党項人暗中的軍事行動,鷹揚軍高層當然不敢掉以輕心。龍春昊帶領的三眼都,已經密切留意了靈州、夏州、銀州三地的動靜。艾飛雨更是時刻留意党項人可能發起的進攻。

劉鼎本人,也加強了對党項人的瞭解。他用了好些天的時間,來研究党項人的資料,試圖從中發現一些基本規律。李怡禾和朱有淚原本對党項人的瞭解,也不透徹,這時候也在加緊時間補習功課。對党項人瞭解最深的蕭遘,自然成了他們的老師。

按照通常的說法,党項是我國古代羌族中的一支,又稱党項羌。三國時期的羌族,就是党項的前身。南北朝末期,党項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他們按姓氏結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互不統屬。以畜牧為生。沒有法令、賦稅,也沒有文字、曆法。其時党項社會大約處於氏族社會的父權制階段。

隋末唐初,党項羌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在“東距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葉護(今新疆境),南舂桑、迷桑等羌(今青海南部),北吐谷渾(今青海北部)廣大地區內,散居著大大小小無數個部落,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後來建立西夏的就是拓跋氏。

隋開皇四年(584)党項羌有千餘家歸附隋朝。次年,党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寧叢率部落內遷到旭州(今甘肅慶陽境),被授予大將軍稱號。唐貞觀三年(629),党項細封部首領細封步賴率部落附唐,唐朝在其住地設立軌州(今四川松潘境),授步賴為刺史。同時在其他內附的部落地區,分別設立崌、奉、巖、遠四州,各以其部落酋長為刺史。

到貞觀六年,党項居住的河曲一帶已設有16州,人戶30萬口。貞觀九年(635),在唐朝不斷施加的政治誘逼與軍事壓力下,党項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也率部落降唐,唐朝在其原居地,分別設立了懿、嵯、麟、可等32個羈縻州,以松州為都督府,拓跋赤辭被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

唐玄宗時期,地處青藏高原的吐蕃強盛起來,不斷襲擊党項諸部,迫於吐蕃的威脅,拓跋部首領請求內徙。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党項拓跋部輾轉經歷了從原居地松州向今甘肅和陝西北部一帶的大遷徙。一支遷到夏州(今陝西靖邊境)的部落,被稱為平夏部。

吐蕃人佔領河西走廊以後,就不思進取,樂享其成。後來吐蕃內亂,溫末人興起,吐蕃的勢力撤離靈州,而當時的突厥人、吐谷渾人,也都東遷到了山西境內,留下了靈州的廣闊生存空間,給了党項人極好的發展機會。党項人就是利用靈州這個有利的地理位置,努力養育馬匹,繁衍人口,最終發展成今天強大的党項族。

唐末農民大起義時,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幫助唐朝廷鎮壓黃巢起義,被任為夏州節度使,爵夏國公,再賜李姓,建夏州為“定難軍”,統轄夏、綏(今綏德)、銀(今榆林境)、宥(今靖邊境)、靜(今米脂境)五州地區,從此開始出現以夏州為中心的党項李氏藩鎮割據勢力。

毫無疑問,拓跋思恭對於鷹揚軍,肯定是存在敵意的。當初,黃巢起義軍之所以被迫退出長安,就是因為遭受到唐軍和党項騎兵的聯合進攻,不得不撤退。當時帶兵攻擊起義軍的,正是拓跋思恭本人。在一連串的戰鬥中,黃巢起義軍至少有五萬人死於党項騎兵的鐵蹄之下。直到現在,葛從周等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對党項騎兵無不恨之入骨。

本來拓跋思恭以為黃巢起義軍潰敗以後,就徹底的消失了,但是他沒有想到,劉鼎卻帶著鷹揚軍,在黃巢起義軍殘部的基礎上,發展壯大,最終形成比當初黃巢起義軍還大的勢力。現在,鷹揚軍控制了關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江山如此多梟

南海十四郎

明末最強釘子戶

兇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