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章 (1),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03章 (1)
按照正常的作戰方式,是弓箭手射擊,然後長槍手和盾牌手挺進,頗有點現代火力覆蓋,然後步兵衝鋒的意味。在唐朝最強大的時候,每個唐軍都配備有弓箭,射箭的時候箭如雨下,無論是場面還是殺傷力,都非常的可觀,如果敵人的盾牌不夠多,不夠堅固,這一輪輪的箭雨下來,就要被消耗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箭雨過後,就是長兵器的穩步推進,主要是陌刀手的穩步前進。隨著戰鬥的發展,部隊的武器也逐漸的發生了變化,長槍因為比陌刀靈活方便,漸漸有取代陌刀的趨勢,但是基本的道理還是一樣的。陌刀手是雙手的前鋒,也是破開對方銅牆鐵壁的利刃,因此對於士兵的素質要求很高,中唐大將王宗嗣就是陌刀手出身。
黃巢起義軍之所以發展壯大,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節度使儲存實力,不願意和起義軍死磕,這也使得起義軍有驕傲自滿的傾向,沒有認真鍛鍊部隊的戰鬥力,尤其是嚴格磨練部隊的戰鬥意志,後來各地節度使動了真格,黃巢起義軍馬上就出現了危機,最終走向了死亡。韋國勇雖然沒有親自經歷起義軍的失敗,但是卻總結出了很多教訓。他認為,任何勢力,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最重要的還是實力。軍隊的實力,不是吹噓出來的,是一刀一槍的訓練出來的,是一刀一槍的拚殺出來的,任何的花架子,都只有害處而沒有好處,
劉鼎對此非常贊同。
韋國勇是劉鼎接觸到的第一個懂得全面軍事知識的將領,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黑暗的社會,或許韋國勇早已經成為朝廷軍隊的將軍,劉鼎少不了向他虛心求教。對於劉鼎的虛心求教,韋國勇也傾囊傳授,將有唐一代的軍事慢慢的向他詳細描述,連一些最基本的常識,也不厭其煩的向劉鼎解釋,並且是用盡可能形象簡單的語言,因為他也清楚,“劉鼎”的腦子不是很好,領悟能力比較差。
初唐時,唐軍是府兵制,為什麼叫府兵呢?
唐朝初期,沒有大量的常備軍,那打仗的時候怎麼辦?打仗的時候,把那些農戶武裝起來,讓他們上陣去打,就這麼辦。所以為了能使農戶們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來,唐初統治者在全國範圍內,設定了幾百個軍府,這些軍府的名字,叫折衝府,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徵兵辦,那麼一旦戰爭來了,或者防衛的任務來了,本地折衝府就該發出命令了,命令本地農戶,武裝起來,準備出發,當時唐朝總共有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而這些個折衝府,又分為三類,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這些軍府所徵的兵,就叫府兵,這些個府兵平時都是農戶,主要任務:種地,國家給你田地,什麼永業田、口分田,給你這個,你種桑種麻種植穀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你扔下鋤頭就得跟我上陣,那麼這些人平時都是農戶,打仗的時候他扔下鋤頭了,誰給他發裝備呢?
沒人給他發,自己帶。這些人雖然是農戶,但是,農閒的時候,就得練武,不像現在,農閒的時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將啊,甚至說去旅遊啊,那時候都沒有,農閒了,你就練武,時刻準備為國家獻身,農忙了,你就耕地,盡本分,那麼打仗了,這些個農戶首先要自帶裝備,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武裝好了之後,再去打仗,那麼都有什麼裝備呢?
這些個農戶,每十個人,就要準備六匹馬,這六匹馬主要是用來運輸,不是騎的,如果你們這十個人比較窮,準備不起六匹馬,驢也行,準備六頭驢。那麼這六匹馬拉的是什麼呢?首先,是鐵馬盂,痰盂的盂,這馬盂可不是餵馬的,是給人吃飯用的,之所以叫馬盂,是因為它的個頭很大,能裝很多米,然後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飯、取暖都得用它,接著就是帳篷,安營睡覺用它,然後是布槽,布做的馬槽,也就是給馬吃飯用的,行軍途中馬要喂啊,然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