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千部佛經,天唐錦繡房俊,公子許,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的發展軌跡不同,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吐蕃人接觸天竺佛法其實時間不長,卻能夠吸收其中之精華,與本身之佛法相互印證、共同發展,如今已然自成一派。
然而天竺固然佛法精深,但是極度落後,很多佛法經典甚至寫在樹葉之上,傳諸後世,很多佛法更是口口相傳,難以借鑑。
大唐高僧玄奘歷經數萬裡之遙,自長安出發前往天竺求取真經,之後將其攜帶回長安,予以編輯、刊印,使之大行天下,佛門昌盛。
而作為以佛法為本源的吐蕃人,早已對大唐之佛經垂涎三尺,求而不得。
眼下聽聞房俊贈送千部天竺真經,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房俊微笑道:“佛度有緣人,吾與令尊忘年之交,於長安之時,時常坐而論道、言談甚歡。如今見到閣下亦是相逢恨晚,區區禮物,不足掛齒。只要噶爾家族不會怨恨吾心懷奸詐就好。”
論欽陵搖頭道:“斷然不會。大帥雖然執掌千軍,殺伐決斷,卻是個精通佛法之人。佛陀降世,憫世人悲苦,故而建立佛法普度眾生。大帥能夠不囿於一家一國之侷限,使得佛法傳遍四方,其功足以使得天下信眾感念於心,衷心欽佩。”
佛法之中,最重要的便是一個“緣”字,若有緣,則一念通遂,萬法在心,若無緣,則相逢而不識,難入佛法之境界。
一句“佛度有緣人”,將佛法之真諦闡述得清清楚楚,論欽陵豈能不服?
當然,佛法講究的是悲憫世人、普度眾生,與征伐殺戮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民眾久習佛法,戾氣漸去,性情溫順,會使得吐蕃人剽悍之民風大為減弱,崇尚和平,厭惡征戰。
這亦是房俊“不要噶爾家族怨恨其心懷奸詐”之本意。
吐蕃國內,一般的民眾、奴隸是不能夠修習佛法的,一則是因為民眾、奴隸的等級與牲畜並無不同,沒有資格修習佛法,再則亦是因為缺乏傳播之途徑,一般的底層人民根本接觸不到精深的佛法。
然而若是房俊贈送噶爾家族千部佛經,如此之大的數量足以使得佛法蔓延開來,任何人都有機會修習。
族人們修習佛法之後,一個個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不殺生、不嗔痴,剽悍之習俗必將一掃而空。
固然境界更上一層樓,但是溫順如綿羊一般,還能保持幾分血勇之氣?
然而論欽陵需要的考慮不止這些。
噶爾家族的族人血勇剽悍固然重要,但是如何維繫噶爾家族在青海湖的統治,卻更重要。
無論如何,吐蕃的贊普乃是松贊干布,佔據名分大義,是噶爾家族的君王。無論噶爾家族亦或是生活在青海湖的吐蕃人,都要奉其王令而行,對其忠貞不貳、無所忤逆。
然則若是噶爾家族從大唐得到千部佛經,將其廣為傳播,使得底層之民眾亦能修習上乘之佛法,那麼噶爾家族的聲望將會一夜暴漲!
在青海湖之地,可與贊普分庭抗禮。
這不僅是家族統治青海湖的根本,這份聲望更會傳至吐蕃國內,使得無數貴族、民眾對噶爾家族之貢獻頂禮膜拜!
一夜之間,噶爾家族的聲望便足以與贊普齊平,到那個時候,即便贊普再是忌憚噶爾家族,又如何敢於恣無忌憚的打壓、排斥,甚至予以剪除?
那將是噶爾家族不敗之金身。
當然,這一切的代價,便是佛法在噶爾家族以及吐蕃內部廣泛傳播之後,所導致的剽悍之氣消弭、血勇之性衰減。
以往悍不畏死兇殘狠厲的吐蕃人,將在佛法的感化之下,滿滿崇尚和平與安寧,再不復往昔動輒燒殺擄掠之狠性……
論欽陵終於明白臨行之時父親為何叮囑自己勿要聽從房俊之蠱惑,也體會到當初父親面對房俊給出的“青稞酒”,為何明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