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章 難民,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長空早就心儀谷奇坤日久,然而郡利又窮又遠,自然沒多少優勢。洪毅早聽宜靜說過,此行悄悄安排妥當,只等一鳴驚人。倒是聽聞連室韋和契丹,也有存心拉攏黑水者,摻和攪局,使態勢異常複雜起來。
洪毅不禁感嘆,帝王無家室,公主難幸福,得虧宜靜只是個部族首領之女。說起這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洪毅還真細細理過脈絡。從夏商周起,中原農耕文明與漠北遊牧文明就一直伴隨著碰撞。
至秦一統天下,北方匈奴日盛,後來又與大漢相爭。此時古史中便有了這些少數民族的記載。總的來說,東北地區的民族起源大致分為三條線:濊貊、東胡、肅慎。而其中,濊貊和東胡、肅慎又有不同。
濊貊,是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和漢四郡故地的古老部族,又稱貉、貉貊、穢貉或藏貊。起初,濊和貊是兩個部落,濊在東,貊在西,後來貊部落合併了濊部落。古文獻稱之為“亳人”或“發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雖然曾經吸收了一部分遊牧民族和曼洛理族散民的成員,但主體屬於農耕文明。
到了三國時期,有三國志.魏志.夫餘傳記載:夫餘,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餘王其中。吉林市龍潭山下的古“濊城”,是穢人的活動中心。曹魏滅公孫淵後,發現夫餘庫有玉璧、圭、瓚數代之物,夫餘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漢朝所賜。
國有故城名濊城,本濊貊之地,而夫餘人在濊城稱王,自稱“亡人”。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其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跨入了文明的門坎。
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餘,後改為扶余。此時已滅亡的高句麗和百濟,主體民族便是扶余人。
而東胡則更是大名鼎鼎。包羲太昊伏羲後裔東夷蒙國包豕韋北遷後與胡人融合後,稱謂東胡,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大約一千三百多年。
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公元前三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分化為烏桓和鮮卑。烏桓最終在三國時期被曹魏所破,自此散落,分別被漢、鮮卑、鐵勒等同化。
鮮卑則縱橫中國,北成柔然,南有拓跋氏建立北魏,名噪一時。南鮮卑在孝文帝改革後,逐漸並最終融合於中原文明,而柔然部敗於北魏後。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室韋。
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區域,以聚族分部的組織方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稱號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後終成契丹。
最後是肅慎族系,自先秦之後,在漢魏為挹婁,北朝時是勿吉,隋唐為靺鞨,其後女真和滿族皆出於此。諸族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其脈絡相對簡單,且周圍少數民族皆披髮,唯有靺鞨一系辮髮。可見其實為獨立發展的族群。
至於朝鮮半島南部,當時有三個小部族: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後馬韓被扶余人吞併,辰韓和弁韓合併為新羅,新羅才是現代朝鮮人的祖先。而百濟和高句麗卻是扶余人建立的。所以,中國東北的民族發展,和彼時朝鮮這個邊緣群落,倒是沾不上半分關係。
次日清晨,洪毅又奔去山林,與萌寶膩了半日,又細細整理了一下蕭戰遺物。本想尋些關於宜靜與蘭欣身世的線索,怎奈一無所獲,看來這蕭戰是存心將此立為懸案,連隻言片語都未留下。
直至晌午,洪毅才戀戀不捨下山啟程。山腳下,赫然是一隊武裝民兵,他們多是世代獵戶,常露營山林,被蕭萬壽指派駐紮在此。雖不知山上有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