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章 北境,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元七三零年,唐開元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契丹權臣可突幹弒其王李邵固,率其國人並脅迫奚族民眾,叛降突厥。奚王李魯蘇及其妻韋氏,偕邵固妻陳氏奔唐,而這韋氏與陳氏,又都是頂著唐公主名義和親的王后。
是以一時間,北境風雲突變,戰爭陰雲密佈。這開元時期的契丹,還遠未成氣候,但關於民族起源,契丹八部卻有更富神話色彩的傳說。相傳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潢水;另一條河自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土河,契丹民族便興起於此。
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遇到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
接下來,便是洪毅耳熟能詳的狗血劇情: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
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金老先生的天龍八部,說的便是他們。
另外,契丹之南有庫莫奚族,也是源出東胡,為鮮卑宇文氏之後,與契丹是同族異部。奚人善於造車,以遊獵、畜牧為主,兼營少量農業。
公元六四八年,契丹帥大賀窟哥,率領所部內屬,唐太宗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同年,在奚族境內設定了饒樂都督府,以奚族首領可度為右領軍將軍兼饒樂都督,並賜姓李。
其實大唐對於契丹、室韋、黑水等羈縻之地,並沒有視為自己的領土,對待其國民百姓,也算不上好。就拿契丹與奚族來說,雖然唐王朝將貴族之女賜予公主頭銜,下嫁土著王族以結姻親。但在唐人眼中,這些胡人天生便低一等,之所以聯姻、賜號,皆為確保北境安定,國家之利爾。
最典型的便是史思明殺良冒功的案例。史思明,安史之亂的罪魁之一,突厥人,本姓阿史那。因欠官府債款逃亡奚地,假扮唐使騙得盆滿缽滿。
更可惡的是,奚王遣三百衛士護送史思明歸唐,行至平盧,史思明卻向唐軍守將誣告奚人謀反。可憐無辜三百人,稀裡糊塗做了冤魂,而史思明卻藉此發跡,官運亨通。由此可見,唐朝待歸附胡人,並無真心,甚至視為草芥。
此時洪毅一行已過了幽州,繼續北行,便是突厥領地,東北方向,便是戰火起處——大唐羈靡州饒樂都督府,及安東都護駐所營州。契丹叛唐,自然要依附突厥自保。雖然突厥毗伽可汗與唐有修好盟約,值此多事之秋,邊境也難免緊張。
突厥右賢王闕特勤,已率五千王帳親兵,早早等候於邊寨,這泰華國主心也真大,悄無聲息的,竟從唐境歸來。
此時的國家之間,雖說沒有大戰,但也是貌合神離,都有各自的私利。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似洪毅這等身份,在他國境內,這一個不留神,便是生死莫測。
眼下泰華已壟斷了突厥的畜牧業採購,糧油棉煤,皆靠貿易來往輸入。突厥國力一度攀升,雖說依賴性較強,但比起以前,每逢天災之年便要南進大唐打草,要好的多了。
毗伽可汗如今穩坐王帳,牧民不愁吃喝,日子越過越好,更不必隨軍征戰,自然萬般擁護王廷,也間接削弱了部族分裂的力量。泰華與突厥的貿易,其實不僅利於兩國,對於周邊也大有陴益,單說突厥不用犯邊求生,大唐也安穩不少。
至於小國,不需選邊站隊,更是如釋重負。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良方。更何況,雙方貿易令毗伽與闕特勤等王族,財富爆增,這個最直接的因素,使得突厥王族對泰華這個財神分外友好。
突厥還透過武器、馬匹互換協議,以良馬換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