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章 憫農,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酒足飯飽之後,話題仍離不開這國家建設。對洪毅來講,自己可以開疆拓土,不在話下,但治理乃自己短板,自然需要留心學習。

首先便是如今這北蒼全國人口,按粗略統計,今年開春便有八萬移民,自唐、渤海、室韋前來落戶。目前北蒼道所轄北蒼郡、庫頁郡、樺太郡和思慕郡,民眾已逾三十萬,因政府還在不停接納新來移民,並向玄武道分流,是故詳細資料,還需穩定一段時日,才能將戶冊整理完畢。

移民政策的效果顯著,令洪毅放下心來,有人便有一切,畢竟紅利長遠且巨大。回城路上,長清曾報,新練軍士三千人,一度讓洪毅擔憂疲敝了民力。如今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直將那陰霾驅散的一乾二淨。移民漸多,尤其是多半為南來的漢人農戶,土地分配便又緊張起來。

洪毅不禁好奇,現在大唐也算土地廣袤,人均土地並不算少,為何這些農戶遭逢天災,寧可背井離鄉,遠赴塞外,也不就近取材,開荒取食呢?

其中緣由,自然還屬宇文兄弟明瞭。首先便是這大唐畢竟是封建社會,法令法度都是維護貴族地主階級。農民辛苦一年,繳納賦稅、田租之後,餘糧竟難以維持溫飽。

加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破產農民成為佃戶,更是雪上加霜,猶如奴隸。這樣的惡性迴圈,農民就算永生永世,也難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

其次便是開荒之難,簡直一言難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若要開荒,必要衙門許可,而官官相護,新開墾的荒地若是上好,馬上便被官家強佔了去,長此以往,勞而無獲,誰還願去開荒。

再者便是成本過高,古代開荒,全靠雙手雙腳,清理草樹雜木,翻地鬆土,若沒有水源,還要挖池,單靠雙手和簡陋的工具,一塊適合莊稼生長的地,真是要費盡時間與心血。

耕種當年,土地尚不成熟,肥力欠缺,若運勢不好,地力不足,仍會以失敗告終,何況農家往往難有餘糧,來支援墾荒,拓地期間的吃食,也是個難以逾越的困難。更遑論自古便有祈禱風調雨順之說,這水旱天災,隨意一樣,便能滅了前期的辛苦,如此算來,需鴻運加身,方能懇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好地,用以棲身。

而北蒼的黑土地異常肥沃,一年只收一季,地力渾厚。特別是政府組織墾荒,部隊大力協助,農具免費發放,雖然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但養活一家沒有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賦稅低,戶戶能有存糧,改善生活。耕種優異者甚至獎勵禽苗畜崽,搞搞副業,有了奔頭,人活得才有勁頭。

洪毅認真聽著,不住點頭。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自古便是最勞苦功高的階層。當然,北蒼大力興建的水利系統,更為先進的曲轅犁,以及免費向兒童提供的教育,都是巨大的前期投入,這些其實也為吸引移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所謂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活。一個國家先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必須要從興農開始。心有所感,洪毅提筆寫下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宇文通閱罷心潮澎湃,此等胸襟,怕是蒼生有望。宇文隆也是驚歎不已,洪毅文武兼備,他日必成大器。不過眾人裡還屬長寧臭屁,吹乾了墨跡,便要送去光明報社,此乃公子佳作,必須登上頭條!惹得洪毅笑罵:“這是李紳的作品,勿要亂冠署名,奪人之美!”

蕭萬壽頗感興趣,公子提及的李紳,以及前面所說的劉禹錫,顯然德才兼備,為何不招納過來。這個問題一下卡住了洪毅,這二人都是四五十年之後才會出生,自己盜用詩句,不料弄得不尷不尬。當下只能說是天上星宿,不在人間,搪塞了過去。

不過洪毅心中仍是感慨萬千,這天下,興,百姓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