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十六、上綱上線,紅色的情懷,蘇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謝天謝地,麥後這場連陰雨終於沒形成洪災,滾滾的河水滿滿的,咣噹咣噹的,卻就是沒咣噹出來,有驚無險地溜走了,滿地滾淌的雨水任憑如何猖狂,終究成不了氣候,在村裡橫行霸道了一氣,便乖乖奔向了就近的灣塘,百姓的房子安然無恙。大雨落成了澇災,是不幸當中的大幸,人們一是感激老天爺,約束住了河水,再就是感激田震,他讓興建灣塘,拯救了黎民百姓。這事兒雖然周忠貴壓著不讓說,但群眾心裡有數。
雖然沒形成洪災,但澇災也夠頭痛的。你看嶺下的那片大平原,白光光、水汪汪,水深的地方,玉米苗不露頭,高粱穗子就像鳧在水上的蛤蟆。常言道,洪災來得快去得快,澇災來得慢走得慢。而且人們對付洪災還有不少套路,但對付澇災似乎就束手無策了。夏秋之際的澇災,雖然不會絕產,對農作物也不會有毀滅性打擊,卻能夠影響秋糧產量,拖延秋耕農時,耽誤小麥種植。所以上級下了死令,農村的其他工作暫時往後放,先集中精力抗澇排澇,保秋收保秋種。按照分工,田震仍然分工沿河十個大隊的抗澇保豐收,他去找秦國良商量辦法,秦國良無奈地說:“我是學農作物的,不懂得治水,眼下我給你的建議只能是更換小麥品種,因為我們過去實驗的小麥良種都是抗旱耐旱的,澇窪地裡應當使用抗澇耐澇品種。”
田震又把百草村大隊的幹部們集中起來,召開“諸葛亮會”,爭論了一天一夜,大家也沒想出個對付澇災的好辦法。於是,田震讓陳鐵掌準備了十口袋金燦燦的玉米,抬到了場院裡,擺在沒套的馬車上,然後讓人敲鑼,招呼各路神仙來獻策獻計。等一大幫好事的鄉親圍了過來,田震跳上馬車,扯著嗓子喊開了:“社員同志們,如今遇上了澇災,我們這些當幹部的實在沒轍了,所以也學學劉玄德拜丞相——誰要是有抗澇澇排的好主意,你上前來,只要管用,立馬扛著一袋子玉米回家。”
陳鐵掌也站在馬車旁敲邊鼓,大聲問道:“誰先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幾個人走上前來,說了一些點子,可還沒等田震說話,就讓陳鐵掌當場就給否了:“你們這些不行,幹部會上早就議論了。”
這時,從人群裡走出了一個白鬍子老頭,捋著鬍子說道:“抗澇的事兒,咱說不準,但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的一樁舊事,倒是值得一提。”
他清清嗓子,又說道:“那年,韓主席(韓復榘)一聲令下,膠東半島從南到北,攔腰挖了一條兩米深的大戰壕,說是防備海上登陸的東洋兵。結果,東洋兵沒從海上來,戰壕也就成了擺設。不過兵家的工事沒用在正道上,卻歪打正著,幫了我家一個大忙。眾鄉親知道,入社前,我在嶺下有一塊水澆田 ,靠著凸地的小灣,有一年我給春苗放夜水,多打了一個盹,把地灌飽了,可正當我為水澇犯愁時,忽然發現地裡的水窩不見了。我就納悶啊,這水都跑到哪裡去了呢?圍著地頭一轉,明白了,積在地裡的水順著地勢溜進了大戰壕裡。眼下地裡水澇,咱要是縱的橫的,在地裡挖兩條大溝,說不定也能把積水引走。”
白鬍子的講解,鬧得田震眉飛色舞,他從馬車上跳下來,對陳鐵掌說:“別愣了,把這袋糧食扛老人家裡去!”
“全部嗎?”陳鐵掌覺得獎賞過重,又問了田震一句。
“全部!”田震答道。“這點獎勵算什麼,大隊裡不是有豆油票嗎,多給他二斤。”
公社開抗澇會議,主要是推廣百草村大隊挖排水溝的經驗。可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地裡水汪汪的,單靠人工挑大溝太慢,最好是把公社的拖拉機派上用場。散了會,田震便來到了公社農機站,已經改任農機站站長的王大光告訴田震,拖拉機投入挖溝,最好是加上推土擋板,農機站的拖拉機履帶的和輪胎的各兩臺,到縣農修廠裝配,至少得半個月的時間,還得花一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