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廢俱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敲山震虎,鄭和下西洋,三廢俱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你不過是個小小的東廠大檔頭,秩不過四品就敢議論立儲君的事?
楊榮立馬反對道:
“不可,萬萬不可。立儲乃國家大事,儲君更是天下根基,輕易不可更換。況且當今太子乃陛下之長子,先帝之長子長孫。先帝在世時對太子就非常喜愛,留在身邊多加歷練培養。太子一向深孚人望,現在突然把他換掉,無論換成誰恐怕都難以服眾,眾皇子難免心中不平,很有可能引起朝廷動盪,朝廷動盪就會給漢王機會。所以老臣以為,太子之位萬萬不可更替。”
朱高熾讚賞道:
“愛卿所言甚是。依愛卿所見,該如何處理此事。”
“依臣所見,現在最重要的是確定太子爺到底是不是在漢王手裡。如果真在漢王手裡,應該設法營救出來,而且營救的時候切記一定要秘密行事,萬不可打草驚蛇。現在知道太子爺不見的人還不多,一定要保住秘密,免得到時候人心惶惶,朝野不安。”
鄭和突然建議道:
“陛下,臣想要不要來一個敲山震虎,先震懾一下漢王?”
“怎麼個敲山震虎法?”朱高熾問道。
“依臣的判斷,現在太子爺不見這件事咱們不敢暴露出去,漢王更不敢暴露出去,一旦讓人知道他綁架太子,無論是人倫還是道義他都站不住腳。我們雙方就像達成了一種默契,誰都不敢張揚。而漢王依仗的一是咱們不敢把事態擴大,二是咱們沒有真憑實據。如果這時候咱們震懾他一下,暗示咱們已經知道太子爺在他手裡的,興許漢王會先亂了陣腳。”
“愛卿所言有理,朕也想給弟弟寫一封信,最後再勸勸他。如果他能幡然悔悟,朕絕對既往不咎;如果他繼續執迷不悟,朕也只能不念手足之情了。”
跟著朱高熾說道:
“楊愛卿,朕來說,你來寫。”
當即有人取來紙筆墨硯,楊榮拿著筆開始記述。
朱高熾略微沉吟了一會,緩緩說道:
“漢王吾弟:
你我兄弟自上次京城一別已有數月,近來愚兄身體大不如前,恐大限將至。臨終之前,愚兄想見弟一面,另有重要之事託付於弟。朕決計將皇位傳給太子瞻基,瞻基還太年輕,缺乏歷練,朕恐他不能勝任統治億兆黎民之重任,想請弟念在叔侄情分,多加輔佐。現外有韃靼、瓦剌虎視眈眈,內有天災水旱民不聊生,值此多事之秋,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弟乃國家元老,素有眾望,如有弟之輔佐可保我大明江山永固。請弟謹記你我乃一奶同胞之兄弟,本應該勠力同心,切莫重蹈故元覆轍。元之始祖成吉思汗,崛起於漠北,膝下有四子,成吉思汗本欲四子相親相愛,共同開創一更古未有之大帝國。奈何大汗之位傳至貴由汗既起分裂,先有窩闊臺一系與託雷一系爭統,後有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相爭。忽必烈入主中原,自海山之後,元庭篡亂相尋,致使朝政日非,黎民陷於水火之中,這才給太祖洪武帝廓清環宇,再造中華之機會。元庭覆亡距今不過數十年爾,朕每念之尤歷歷在前,望弟深思之。”
朱高熾因為身體虛弱,念一句停一句,足足半個時辰才把話說完。眾人從字裡行間能深深地體會到朱高熾的良苦用心,自始至終朱高熾沒提半句漢王綁架朱瞻基的事,相反他卻請漢王輔佐朱瞻基,而且還用蒙元因內訌而覆亡的教訓讓漢王回心轉意。信雖然寫的情真意切,可鄭和等人都覺得這封信恐怕是白寫了,因為歷來醉心於大事的人就沒有顧及骨肉親情的。
朱高熾讓陰奉陽帶著這封信,去樂安見漢王朱高煦。而鄭和、蓋士奇等人則帶著幾乎所有錦衣衛和東廠的人秘密潛入樂安,隨時準備營救太子朱瞻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