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44頁,表哥萬福,猶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番話,直接戳到了韓閣老的肺管子:「虞閣老,你莫要信口開河,周厲王一案,所有涉案人員皆已……」

齊大人截斷了他的話:「微臣以為,虞閣老所言甚是,韓氏既然以陝西第一世族自詡,那麼所代表的就是陝西所有士族,眼下劉大根一案,受害的是韶懿郡主和武穆定北王,茲事體大,韓氏族在洗脫嫌疑之前,沒有資格繼續參與朝事。」

朝臣們紛紛附合。

韓閣老一行人,「撲通」地跪到地上:「太后娘娘,我韓氏族世代忠君,對朝廷,對天家,絕對半分不敬之心……」

「住口,」太后娘娘厲聲喝止:「韶懿郡主去北境,是哀家並朝臣們一致促成,你北境士紳大肆宣揚韶懿郡主目無綱常,禍亂法紀,是不是也要扣哀家一頂後宮干政,禍亂綱常,牝雞司晨的罪名?」

韓閣老雖然不滿保皇黨,借著韶懿郡主的盛名,在朝中無往不利,但也只敢在心裡不滿,頓時不敢再說半句。

「北方十餘地區,皆遭了旱災,受災的百姓高達了二千多萬,逃荒的百姓達到四五百萬,可真正活著逃荒到遼東的,卻不足二百萬人,龍城正是京三地的門戶,眼下正聚集了一百多萬災民,與京兆只隔了一道門戶,」太后娘娘聲音淡淡地:「流民一天得不到安置,在座的各位就能高枕無憂?」

韓閣老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裡,太后娘娘的意思很明顯,百姓們正在受災,可北境計程車紳,卻不思捐助災民,還在忙著爭鬥。

置百姓死活於何地?

置朝廷法度於何地?

置大周社稷於何地?

太后娘娘沉聲問:「敢問諸卿,當初朝廷為什麼要頒下國策,將災民安置到遼東?」

滿朝上下,無人敢接此話。

太后娘娘也不在意,只道:「其一,災民們大肆湧入京兆,在城外集結成勢,已經嚴重威脅了京中的安穩;」

「其二,遼東一帶,距離受災的北方地區較近,災民們逃荒到遼東,尚有一條活路;」

「其三,遼東地廣人稀,可以容納百萬以計的災民,三十萬幽軍也能震懾災民,以免災民聚整合勢,暴亂頻發;」

「其四,遼東一帶並沒有受到旱災影響,韶懿郡主種出了高產的番薯,可以在遼東推廣種植,長遠打算,災民們可以在那兒休養生息;」

「其五,是北境有商道,士紳們手中的物資,可以援助災民。」

蔓帳裡傳出急促的咳嗽聲,太后娘娘也並沒有遮掩。

聽著這一聲趕一聲,彷彿一時半會也止不住的咳嗽,以及蔓帳後面,影影綽綽伺候的人影,朝臣們心思各異,各懷鬼胎。

咳嗽又持續了一小會,漸漸低了下來,太后娘娘嘶啞的聲音再度傳出:「當時提議在北境頒發國策,將災民安置到遼東時,在座的眾卿,都是雙手贊成,這並不是哀家獨斷專行,也不是後宮干政後的結果。」

受災的正是北方地區,而京兆又是大周朝的都城,乃天子治下,權貴雲集之地,是整個大周朝最繁榮之地。

在老百姓看來,京裡的大老爺們,就是從指縫裡漏點吃的,也夠他們過活了,百姓們受了災,不往京兆跑?還能往哪處跑?

如果當時,不頒發國策,京郊外的流民,只會越來越多,而關閉城門,只是一時之計,若朝廷一直不作為,不想辦法安置災民,始終將流民拒之門外,大周朝將會暴發一場,反周的風潮,後果不堪設想。

而當時,整個大周朝北方地區,只有遼東一帶還肯收容流民,設了流民收容營,朝臣們這才想出了這招「禍水東引」的法子。

太后娘娘停了一下話,又道:「如今百多萬流民,都到了遼東,流民到處流竄,聚眾成勢,暴亂頻發的局面是解決了,你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表哥萬福

猶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