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8頁,表哥萬福,猶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言一出,在場的一干人等,皆露出忌憚的神情。
連梁王也不覺坐直了身體,面色凝重了幾分:「武穆定北王雖然年少,但縱觀他平定山東叛亂,為父平冤,在接掌幽州後,輕而易舉就收服三十萬大軍,穩定了北境的局勢,控制了北境的旱情,撼動了當地士族的根基,可見也是個狠角色,比及他老子,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幽軍常年與狄人交戰,個個驍勇善戰,戰場上瞬息萬變,便是萬無一失,他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不過,」梁景宣深以為然,話鋒一轉:「今時不同往日,只要我們瞄準時機,就算武穆定北王再厲害,那也不足為懼。」
梁王配合地問:「何出此言?」
梁景宣慢條絲理地分析道:「北境地域廣闊,涵蓋了包括遼東三省,山陝甘寧七地,而山陝兩地做為主要物資供應地區,卻遭了百年大旱,連糧食都種不出來,就算熬過了這一關,至少要年,才能緩過勁來。」
幕僚點點頭,顯然對二公子的話十分認同。
推廣番薯種植,確實能解決北境糧食問題。
但番薯要到下半年十月才收成。
北境安置了近二百多萬的災民,收成的糧食,也要先緊著災民,否則百姓們餓著肚子,肯定會鬧出大亂子。
頂著眾人認同的目光,梁景宣神色不覺就透了幾分矜傲:「自旱災之後,北狄就一直活躍在邊境一帶,北境大小戰事都沒停過,幽軍戰力、裝備耗損,軍需糧草也一直都在消耗,北境物資十分缺乏,是全靠以謝、白二府為首的商紳捐贈,但捐贈本就不是長久之計,沒有穩定且長遠的物資來源與供應,也只是燃眉之急。」
這一點,身為經身百戰的梁王,深有感觸:「誰說不是呢?打仗就是一場武力與物資的較量,在兵力同等,實力持平的情況下,誰的物資多,誰就能取勝,所以啊,平常囤積再多物資,到了戰場上,永遠也不嫌多,不然我又為什麼要和威寧侯合作,襄助他除了周厲王,竊取幽州兵權?還不是眼饞泉州這塊大肥肉。」
當然了,泉州只是他其中一個目的。
周厲王若是不死,大周朝哪兒亂得起來?哪兒輪得到他們做這亂世英豪?!
幾位武將紛紛出言附合——
「王爺所言極是,論武力,咱們密謀多年,肯定不會弱於幽軍。」
「論糧草,準備多年的梁軍,更是佔據了先天優勢。」
「便是裝備備配備,也都是最精良的,也甩了幽軍一大截。」
「梁軍兵馬強盛,自然不懼幽軍。」
「……」
大家七嘴八舌地,互相一對比,頓時優越感爆棚了。
梁王對梁景宣的表現十分滿意。
打仗最首要的就是軍心,便是密謀多年,可一朝起兵,這些從前忠於朝廷的老將,或多或少還會有些猶豫遲疑。
今兒他將這些老臣喊過來,就是為了進一步地穩定軍心。
梁景宣繼續道:「除此之外,朝廷在北境頒發了國策,為了推行國策,北境的大部分資源,都向流民傾斜,大批流民才安置不久,正是民心不穩之際,需要武穆定北王出面震懾,不然北境會出大亂子。」
話裡話外,只表達了一個意思,武穆王再厲害又如何,如今實力不如梁軍就算了,又被國策拖了手腳,也是分身乏術。
給了他們可趁之機。
場中各人,頓時面露喜色,幾乎已經能想像到,他們往後的榮華富貴了。
梁景宣達成了目的,又給他們吃了一個定心丸:「姜還是老得辣,武穆定北王名聲雖大,但到底年少輕狂,又怎麼能比得上父子,身經百戰,老謀深算呢?」
「還真是天助我也。」當下就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